【命题特点】 图片类材料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历史图片为依托,综合考查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1.下图是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魏碑书法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故选C项。题干和图片材料仅涉及造像题记等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D项属于草书的特点,与图片信息不符。
答案:C
2.右图是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的黑人像,后被加上了一句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这句告白表达了()
①对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谴责
②对少数非洲人出卖同胞的控诉
③对新航路开辟积极影响的否定
④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的批判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黑人对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谴责,也表达了对少数非洲人出卖同胞的控诉,同时也是对西方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的批判,故①②④正确;这句表白并非对新航路开辟积极影响的否定,故③不正确。选A项。
答案:A
3.(2016北京东城一模,18)历史图片既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观察右图判断与之相对应的标语应为()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
B.“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D.“一国两制,统一中国”
解析:从图片中中国共产党党旗与国民党党旗可知该图片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B项符合这一主题。
答案:B
4.15世纪末,右图中国家卡里库特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士
解析: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处于印度的南端,故A项正确;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与题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迪亚士发现好望角,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安庆保卫战)。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性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解析:从图片中“安庆保卫战”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斗争。从“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中“金田”的信息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是讽刺洋务运动的诗,故B项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描写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诗句,故C项错误;“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是描写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故D项错误。
答案:A
6.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答案:A
7.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开辟通商口岸,不属于领土主权的破坏,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的变化不能说明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故B项错误;左图显示通商口岸在沿海,右图反映其在长江沿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C
8.右图是“台湾民主国”的国玺,该政权在台湾仅存在了150天。其时,台湾军民公推台湾巡抚唐景崧任总统、刘永福任大将军,另设议会,年号“永清”,永戴圣清之意。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在政治上成立了以唐景崧为首的“台湾民主国”,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台湾均为清朝的疆域,并未成立“台湾民主国”,故A、B两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时,台湾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此时的中国人不可能担任台湾巡抚,故D项错误。
答案:C
9.右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它反映出()
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
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
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
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
解析:重庆谈判中,共产党是为了早日结束战争才去参加谈判,表现了和谈的诚意,蒋介石政府却是“假和平,真内战”,缺乏诚意,故A项错误;图画中共产党人物手持打狗棒,体现了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故B项正确;1946年国民政府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故C项错误;谈判有无取得实质性进展,漫画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10.右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忧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解析:观察图片,迁移所学可知,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区域联盟。从上下层次,以及鸟的神态与身上的冰雪的多少来看,说明的是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与政治状况的差异,故选B项。A、D两项无法从漫画中反映,排除;C项仅是从漫画的表面得来的错误理解,排除。
答案:B
11.关于下图所示绘画作品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追求一种由几何形体构造的美感
B.注重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
C.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
D.表现轮廓与块面堆积交错的趣味
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以及作者毕加索,能够判断出该作品是属于现代主义画派,这种画派追求一种由几何形体构造的美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注重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并不是现代主义画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该画派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画派表现轮廓与块面堆积交错的趣味,有些反传统,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制度示意图。下列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B.诸侯割据不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
C.至今仍体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D.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至今仍体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前期有利于政治秩序稳定,后随着诸侯实力增强,不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