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圳师者情怀
本号今天推送享誉省内外的专家型名师林良展先生的近作。林老师是深圳市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广东省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通讯员,长期从事高考研究,且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从答题时间分配、全国卷命题特点、抓住核心问题、增强解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五个方面,为考生在最后阶段备考与考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诀窍与秘籍,均为实用的“干货”,定能带给考生更多的心得启示,本文也值得其他年级的师生借鉴。
高考前20天,文综历史提分诀窍
距离高考只有20天了,高考备考已进入了“最煎熬”时期,但也是最能出成绩,最能提分的时期,坚持就是胜利,懈待意味失败,文科综合是文科学生最后增分的关键,而重在考查思维能力的历史学科成为文综区分度最大的学科,一分之差可能会造成天壤之别。如何有效利用宝贵时间,提高最后阶段的备考效率?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与师生们共勉。
一、训练答题时间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文科综合的答题时间分配是一个难题,往往出现了“1 1 0=0”的情况,其实,文综高考要求在150分钟内完成300分的试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过科学的测量、长期实践与问卷调查的,大部分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所以当前重点要加强答题时间科学分配的训练。全国卷下文科综合要完成35道选择题,政治2道非选择题共4-5小问,地理3道非选择题,共5-7小问,历史3道非选择题共5-7小问。考生做题顺序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习惯,但要有整体时间分配和各学科基本做题时间意识,建议40-45分钟完成所有选择题(包括填涂),非选择题中政治35-40分钟,地理30-35分钟,历史30-35分钟。
有考生常常反映,在某些学科花的时间过多而导致其他学科没有时间完成,其实这是缺乏整体时间分配的意识。答题时我们要学会运用“游击战”,根本目的是赢取战争胜利,但要“避其主力,各个击破;能打赢则速,打不赢则跑,最后集中兵力歼灭”,答题不要“恋战”,要有得分意识和总分最大化意识,先易后难,把最容易得分的题目先完成,然后集中精力完成难题。
二、熟悉命题特点
综合近六年的文综历史命题特点,选择题的材料选择有如下特点:(1)以某时期的经典型史实为材料。(2)以某时期的拓展类或比较类的史实或言论为材料。(3)以某时期的冲突性的史实或言论为材料,材料往往有“但是”等字眼。
设问和选项设置有如下特点:(1)选项不重在覆盖面,重在对题干的理解。(2)难度干预不在材料,难在选项的设置,干扰项一般不超过两个。(3)设问可问原因、内容、结果、比较项,也有非明确指向性选项。(4)不设计否定问法,但允许有否定的选项;不设计组合性选项,但往往可以通过排除法选择出答案。
选择题(题号:24-35)一般按照古代中国(先秦、秦汉、唐宋、明清各1道,共4道)、近代中国(19世纪中期1道,20世纪20、30年代1道,共2道)、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前1道,改革开放后1道,共2道)、古代世界(雅典民主或罗马法1道)、近现代世界(资产阶级代议制1道,工业革命的影响1道,冷战时期的政治经济1道,共3道)的顺序来编排。这样的编排就可以运用一个技巧,即选择的正确项一定是本题涉及的历史时期,例如32题属于考查古代世界的题目,如果选项出现了孔子、朱熹等人或相关思想言论,那就可以直接排除。
非选择题命题时,选择材料往往突出以下特点:(1)定好考题的主题或专题,一般选择有现实意义的主题。(2)以主题为驱动寻找纵向或横向联系的材料。40题重在选择纵向联系的材料,选考题重在选择横向联系的材料。41题材料重在反映主题性、热点性和问题性,有发现问题的意义、论证问题的价值、对比评析问题的作用。(3)材料往往综合经典著作,较少源自一部著作或报刊网络材料。
设问设置有如下特点:(1)40题和选做题的设问方式大体一致,重在从背景、条件、特点、内容、影响、评述等去设问。(2)41题重在独立发现问题,能够引导考生调动起时空联系的史实,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3)设置分数和答案时,概括材料往往与分析问题同等重要。
三、精简知识要点
此时,我们重在回归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回归课本,而是要学会做“减法”,精简考点,把最核心的内容精选出来。哪些属于“最核心的内容”?一是高频考点,二是长时段的热点,三是考生的盲点,四是易混淆点,五是最佳联系点。
一是高频考点。首先是高频“点”和“线”,即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线索,商周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演进;科举制度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雅典民主与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西方各国近代政体建立过程的整体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解和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认识;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当代对外关系的关联;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把握不同时段国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古代中国土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政策;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洋务运动;“一五”计划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变革;罗斯福新政的现实意义;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和宋代儒学的变化;儒学与现实政治或者法制的关系;人文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从近代化角度认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古代科技的对比性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思维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历程和影响。
选做题中“改革类”题目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重点在唐宋、明清的经济改革,也会出现政治改革;“战争类”以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为核心,考查背景及内容;“人物评说类”以宋、晚清民国为主,考查人物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
其次是高频“面”,即重点考查的历史转型时期,分别是先秦,东汉,唐宋,明清,15、16世纪,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20、30、50、70、80、90年代等。
二是长时段热点。历史的热点不完全等同于时事热点,而是在历史上起着重要意义的问题,例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谈到的“一点四面”,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依法治国等,就是长时期的热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命题。同时,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南昌起义90周年、全民族抗战80周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70周年、一五计划完成60周年、恢复高考4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等,都是长时段热点。另外,改革、转型、近代化、一带一路与中外交流等也是热点。
三是考生的盲点。此处强调的是考生本身的盲点,不是教师自认为的盲点,考生要学会用归类法整理自己的“错题本”:有同一设问角度和考点的错题,有不同设问角度但相同考点的错题,有同一设问角度但不同考点的错题;有相似材料但不同设问的错题;有前后发展联系密切的同类错题等。通过整理,要学会总结,哪些考点是自己的盲点,哪些设问角度是自己的盲点,错误选项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而成为正确选项,还会如何考,等等。
四是易混淆点。历史涉及的历史概念很多,很复杂,概念之间往往容易混淆,要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和区分。例如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古代的百家争鸣与现代百家争鸣;内阁与军机处;中国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民贵君轻与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井田制与均田制;冷战、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的“新”等。
五是最佳联系点。根据考查的内容,非选择题必须考查联系非常密切的考点,例如人文主义发展,涉及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涉及到古代儒道法思想、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现代儒学的发展、世界对待儒学态度;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新发展。而孤立且联系性不强的知识点不容易命题,如果命题就必须找到与历史或现实的联系点。
四、增强解题能力
文综三个学科的学科特点不太一样,历史学科的特点突出十个字:时序、因果、变迁、全面、联系,文综答题时如果学科混淆不清,就会导致得分不高。
1.避免思维混淆
在非选择题中,历史考查提取信息、解读和理解信息、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重在用史实说明、分析、评析问题,史实大于一切,但也要突出史论结合。只有史实没有结论那是没有升华部分,但影响得分较小,只有结论没有史实那是历史学科的大忌,套用“说教式”的答题方式往往得分较低,所以有专家认为,用历史解释代替历史分析往往取得高分。那如何走出学科间的思维混淆?可以先整体审题,根据知识熟悉度来决定做题的顺序,标注出学科题目的答题关键词,以便在“沉醉”在某学科时,能够及时提醒自己现在开始解答历史题目。
2.建立题干(材料)与选项(设问)的逻辑联系
全国卷下的题干(材料)都不难理解,命题者尽量让考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在读题上不难为考生,文言文也尽量让学生能够不在字面上遇到困难。那么,难度在哪呢?难度在题干(材料)与选项(设问)的逻辑联系,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就是需要考生寻找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去完整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所以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做高考真题时,要引导学生去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有表面化,有本质化的,也有拓展性的,等等。
3.提升归纳演绎能力
归纳和演绎是逻辑思维两大核心能力,在历史学科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需要归纳能力,需要将题干汇总,得出结论;非选择题中的“概括”“提出论点”“发现问题”等设问,均要求学生去归纳。归纳要学会用“找异同”的游戏,然后进行本质性提升归类。例如对比唐朝的长安城地图与宋朝的开封城地图,归纳提取信息,可以得出“城市管理的变化”这一结论。
而演绎,则在非选择题的“分析”、“说明”“评述”“用史实论述论题”等设问中体现,尤其是在41题中的论述中非常突出,演绎需要用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史实对一个论题进行拓展性说明,即多角度、跨度性理解论题。例如,制度的构想与实践,就需要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等思想指导实践的史实进行说明。
五、掌握答题技巧
1.选择题:时代性、完整性、依据化。
全国卷下的文综试题中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阅读量均在2800-3200字之间,比广东卷下多出300-400字,但已经在努力减少阅读量,所以题干的文字是精简且精准的,每个字都是有用的。
首先是时代性,考生必须把题干的时间提取出来,没有时间看人物(例如伏尔泰,肯定与启蒙运动有关,即18世纪),没有人物看典型地区(例如出现意大利,那肯定与文艺复兴或人文主义有关),选项如果与题干的时间不对应,则可以排除。
其次是完整性,虽然需要认真阅读每个字,但并不需要字字斟酌,而是从整体上完整理解。例如,(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此题由两句话组成,所以要把两句话组合理解,而干扰项D选项只能说明前面一句,不能说明后面一句。而A能够完整体现题干意思。
最后是依据化。选择题多可用排除法,绝对化的选项一般慎选或不选,如“完善”、“有效”、“颠覆”、“开始”、“第一”、“完全”、“彻底”、“最初”、“消灭”等。同时,选项是否与材料吻合,需要对选项进行解读(选项的内涵与外延)。
2.非选择题:断句概括、阶段特征、史论结合、多点少字。
一是断句概括,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所以历史学科的命题者需要考查考生断句考据提取的能力。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高度概括的能力,但对于“概括类”的题目,可以一句话一句话进行概括,避免照抄就行了。
二是阶段特征,历史全国卷更加突出阶段特征,分析背景、条件、原因、影响、评述等均需要阶段特征,发现问题并说明问题时也需要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不是简单的罗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而要有整体的个性特征,例如一战后二战后的阶段特征就是从相对稳定走向动荡不安;明清的阶段特征是近代前夜的曙光。
三是史论结合,避免把结论当成史实来用,史实要体现阶段特征,例如经济发展不是史实,而是结论,铁犁牛耕是史实,所以“铁犁牛耕的运用,促进经济发展”才是史论结合。
四是多点少字。答题重在得分,评卷时仍然看重“要点化”、“段落化”,所以,不要写太多字而影响文综整卷的完成。而“多点”能体现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按命题者的视角,能够写出五点的考生是比只能写出三点的考生思维能力强。
(作者自负文责。未经授权,他人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林良展,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深圳市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深圳市吴磊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通讯员。曾荣获广东省中学历史优秀教学工作者、第十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深圳市优秀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年度优秀特约编辑等荣誉,以及其他市级荣誉、奖励50多项。主持省级课题四项,著作两本,主编和参编教材教辅十多本,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开设市级以上专题讲座30多场。主持的“新课程下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管理研究”课题成果获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有较大影响。曾培养市级历史单科状元和省历史单科前十名。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