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抢分必背:政治文明进化

  • 日期:2014-09-24 10:20
  • 来源: 好学堂
  • 浏览:
  • 字体:[ ]

  抢分导读 名师筛选高考必考重点知识,必背历史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明确冲刺阶段必背内容,在最后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取得最大的复习效果。

  抢分启示 多背一点多拿一分,抓住关键,只背重点,归纳比较易混重点知识,纵向对比相似历史事件,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狂背1 政治文明进化

  必背清单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国家和阶级产生。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七个发展阶段

  (1)战国形成: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的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③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为这一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2)秦朝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西汉加强:平定七国之乱,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来又陆续夺去了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4)隋唐完善: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强化:宋初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集中军权,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设通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集中地方的财权和司法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6)元朝新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另设宣政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时,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三司直属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免,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2)宰相制度: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

  ①确立: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同时又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

  ②发展:“汉承秦制”沿用丞相制度;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发生变化,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制的建立,分割了相权,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北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③废除:明朝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