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美俄日韩英历史课程改革扫描2(2)

  • 日期:2013-01-21 12:58
  • 来源: 爱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就高中而言,一贯采取广域型社会科内的个别科目运行的形态。在第一次教育课程改革中,社会科下分设一般社会、道德、国史、世界史、地理5门课,其中将一般社会、道德、国史作为必修课,将世界史、地理作为选修课定位。此后,虽然有了科目名称的变化和选修必修之间的改动,但始终没有改变社会科内部科目设定的大轮廓。在第三次教育课程改革中,与在初中道德和国史分出社会科类似,高中国民伦理和国史也独立于社会科,形成这阶段变化的特征。在第六次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史作为独立科目存续(融合型),同时新设置向社会科综合的“共同社会”科目。

  1996年2月在第六次教育课程改革中,总统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委员会报告了新的教育课程试案。新的教育课程改编案在现行6-3-3-4学制的基础上进行修整,提出了把幼儿园1年课程以及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作为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的K-10课程。其构思不以学校级别概念,而以学年制概念作为基础,形成一贯的教育体制。据此,自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一年级阶段由正确的生活(道德)、国语、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实科(技术、家政)、英语的10门课组成,国史与世界史包含在社会科。而在一般高中,将二三年级转为选修中心教育课程体制,设有语文、数理、外语、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实业、艺术与体育的领域。至于历史,与古典、伦理、哲学、逻辑、计算机、宗教一同归纳为人文领域。

  历史课的地位在第六次教育课程改革及新的教育课程试案中引起了争论,其主要问题在于国史课作为独立课程的存续与否、世界史的地位问题等。此类问题事实上与社会科及社会科综合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第六次教育课程改革中,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科的综合,而历史学术界及历史教育工作者最迫切的关注点在于历史课在其中占怎样的位置,经过很多争论,最终初中的国史维持独立的教科书和学时,并包含为社会科目,高中的国史作为必修课保留。

  讨论中,关于在新教育课程中的社会科与历史课的关系,有关学者提出了几个方案。

  第一,国史与世界史综合为“历史”课,形成独立科目,把道德(伦理)包括在社会科之内。历史从综合处理人类过去经验的角度,本身具有它的综合性。这样的特性只有维持历史本身的体系才能完整地保留,如果把历史内容分解成综合社会科的素材或者不着上下地贴在社会科,只会使历史课丧失意义。另外,历史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的同时,还具有人文科学的特性。这从教育改革委员会的试案把历史包含在人文部分也可以看出。历史的人文科学特性,从课堂形态等方面,也不同于以现实社会问题作为主题的社会科。

  不作为“国史课”而作为“历史课”形成独立科目,就是为了防止由于本国史教育的强调而可能导致的封闭性自我民族中心主义,或者流向消极的国粹主义或政治权力合理化的工具。将国史与世界史相联贯,引导学生形成立足于更加广阔视角的历史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教育部综合案的宗旨——国史与世界史应联系指导。

  如果把“历史课”作为独立科目,应准备关于如何完成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的对策。其方案可以从多种方面探索,如在七一八年级独立教授国史,在九一十年级独立教授世界史的方案;将国史与世界史合成“历史”来教授的方案;在前近代板块分别教授国史和世界史,在近现代板块把两者结合教授的方案等。

  第二,如果说“历史课”在现实上不能从社会科独立,那么社会科不应该服从融合型综合,而确保“历史领域”的独立性。在确保这样的独立性的基础上,能保障第六次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时,可以直接适应上文所建议的在“历史课”内联系国史与世界史的方案。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