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学习的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台阶,每年的暑假期间,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上台阶”的任务。如何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孩子们需要做学习什么?家长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完成过渡?
衔接什么?
家长和孩子的担忧不一样
市民王芬芳计划让女儿小琳今年下半年读一年级。今年年初,王芬芳就着手实施“女儿入学储备计划”:让女儿每天学习五个汉字,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绘画班和舞蹈班,还有一堆数学、拼音方面的学习任务。虽然已快马加鞭地将女儿赶上求学轨道,她还是担心女儿读小学会跟不上班、拔不了尖。
王芬芳的担忧不是个例。一项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5.3%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学时表现优秀,成绩位列班级前列;43.3%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存在焦虑情绪。
“别人的孩子都在上这样那样的课,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生怕耽误了他,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家长向记者道出了很多家长的想法。某幼儿园园长陈王容看来,家长的这种普遍想法是他们对孩子前程焦虑情绪的一种渲泄,本质上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认知盲区: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孩子需要的、惶恐的,什么是小学老师需要家长协助的、指导的。
那么,准小学生们想像的小学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看小朋友们的想法:“我哥哥说,小学的老师很‘凶’,不像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什么事都帮你做”;“读小学,就是有好多的同学,我又会有好多新朋友了”;“上小学,拉了屎谁帮我擦屁屁啊”……
记者与小学老师聊天时,他们也罗列了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课时不管是同学讲还是老师讲,小朋友都要插嘴;“慢慢吞吞先生”和“丢三落四小姐”常让老师们哭笑不得……
从老师和孩子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期间,他们的内心情感、上学愿望、学习兴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着力帮助孩子进行调整的,而“幼小衔接”接的正是这些内容。
怎样接衔?
小学里听堂课帮孩子找感觉
记者从一些幼儿园了解到,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进程,在孩子进入大班下学期后,园方要着力于减缓幼小衔接坡度方面的工作,例如延长课时锻炼孩子们的坐性,要求孩子整理个人事务增强他们做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大班小朋友听说阅读方面能力的培养等等。
例如,让大班的小朋友前往小学探营,感受他们即将面对的小学生活。通过在阅览室读书等方式让孩子们练坐性,“从中班到大班,幼儿园把课时延长到30分钟,但小学一堂课是45分钟,15分钟的时间差对孩子的耐性是挑战。到图书馆看书是要让孩子的屁股能在凳子上钉得更久一些。”
上了一堂时长45分钟的语文课。让他们知道了老师提问要举手回答,每个人有自己的座位和课桌,上课前要喊“老师好”,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与同学聊天等等。
陈王容告诉记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小学校园的目的是加强他们对小学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让孩子们上一堂课,而不是旁听一堂课,是要看看孩子们是否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跟得上班,发现这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园方将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在假期着重进行训练。
注意什么?
侧重于培养习惯和提高能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们人生的起跑线,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解放日报》援引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的一项有关“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学生适应良好的只占26.1%,适应不良的占37.7%,适应一般的为36.2%。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