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发现在孩子学业起步阶段始终要“陪读”;老师则感到由于学生学前教育层次的不同,需要多花工夫备课;而学生却感到自己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包围下进行学习。那么小学低年级学习究竟有何高效“减负”的办法?对此,晨报记者特地采访了语文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上海闸北区童园实验小学校长徐根荣。
[关于识字]从无到有,无须急躁
究竟该不该在入学之前就学会一定数量的汉字?或者说,在识字教育提前化的今日,家长、学前教育机构应该把哪些潜在的问题考虑在内呢?身为小学语文教材主编的徐根荣对此颇有体会。
教材编写: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
“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知道有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量,可是我们的起点还是从零开始。”徐老师如是说。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有些学生可能掌握了会写自己名字的能力,有一些在幼儿园就学会了800个字。但是,无论水平多么参差不齐,教材始终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规规矩矩、一步一步地教会学生如何用拼音念汉字、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等基本功。假使一个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学过这些,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就是重复学习夺取了童年嬉戏的时间。同时,当小学老师在教授一些看似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时,也会导致这类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分散注意力等恶果。显然,小学老师的讲课方式、内容与之前学生学习相似内容时一定有所不同。细微之处的思维方式、联想记忆等等都可能被学生忽略掉,进而影响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因为,他会一直停留在过去自鸣得意的提前“学会”,未曾注意到按部就班的“学好”。
由于学前教育是为小学教育作准备,而非替代小学低年级学习,所以在细节上会在学生身上产生影响。例如,幼儿园的桌椅是以学生娱乐、玩玩具为目的制作的,不是为了写字。所以,在教授如何正确的写字姿势时,首先在硬件上就达不到要求。又如,幼儿园的课时安排很难系统化地将汉字笔画名称、笔画书写顺序完整告知学生,这都成为了造成将来学生停滞不前的潜伏因子。当其他学生从无到有地学习新知识时,这样的学生还需要多花时间去改正不留心沾上的坏习惯。
专家建议:多渠道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在急躁提升学生识字量同时,不知学生家长和学前教育机构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悖论?识字的数量是一项填鸭式内容的衡量标准。当关注被投向这一方面,也即暗含着对全面教育的忽视。学前教育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唯一不排名次、不考试的阶段,也硬生生地被捆绑到整个体系中。学生提前感受到的不是能适应学习的方式、环境,而是形成了“学习等于压力和死板”的“坏印象”,将来对漫长求学路的态度可想而知。
学前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蒙。启蒙不是灌输知识量、输入信息,而是培养学习的兴趣。比如,通过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家长告知:如果想清楚地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必定是通过多渠道的学习。不单是课堂里老师教授的基本常识,还有自己课外多多的观察、留心。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因内心渴求发出“我要去学那些知识”,而不是老师教然后是“我学会了知识”。在外在动力与内心追求的力量对比上,自身渴求才是源源不断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