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孩子一生中如影随形的两棵树

  • 日期:2014-05-08 08:52
  • 来源: 网络整理
  • 浏览:
  • 字体:[ ]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头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有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不同而呈现出极大差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涌动着“创造力”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与摧折。没有持久的创造力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没有健康的情绪情感,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人生。

  与国外的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过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培养孩子的“认知”之树上,却忽略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仿佛“奥数”、“过级”、“满分”等等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父母亲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所有阶段,可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倚仗自己经验的权威,强迫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臣服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他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做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倾听?倾听什么?

  从孩子出生到蹒跚学步(infants,toddlers,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味着:同尚不能用言语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要努力“正确”、“及时”地对孩子含糊表达出的“意义”做出积极的回应,容忍孩子模棱两可的行为特征,耐心而明确地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好与坏、肯定与否定等的初步意识。

  学前期(preschoolers,3岁~5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期待和培养标准渐渐有了清晰的意识,知道如何讨好或激怒父母,同时开始形成符合自身性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时的倾听意味着:鼓励孩子学习用具体而准确的语汇表达他们的情感,尤其要帮助他们仔细分辨特殊的情感。例如,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分辨“快乐”与“忧伤”,对“忧伤”和“愤怒”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困惑不解。此外,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发生兴趣,想象和幻想成为他们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常常会把故事的想象直接等同于现实。此时的倾听意味着将优秀的故事作为有力的手段,引导孩子主动讲述或复述,在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困惑和期望。

  学龄期(school-agechildren,6岁~12岁):在这一阶段,出于孩子身体生长以及同外部世界沟通的需要,集体性的游戏以及运动等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倾听意味着:尽量多地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孩子的“自我”初步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