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雯希望女儿的童年过得更有“质感”,而这种丰富与计划,正是她的童年所缺乏的。
她至今懊恼自己太过平凡,没有一项特长。身为普通市民的父母对教育没什么想法,在她填报大学志愿时也毫无建议。她懵懵懂懂地读了土木工程,毕业后稀里糊涂地转行,至今每天还要自学英语、法语:“全靠自己积累争取、跌跌撞撞地寻找方向。如果父母当初管教多一点,应该会比现在顺利得多。”
黄湘雯认定钢琴为一项兴趣爱好,而羽毛球能强健体魄。在她看来,这两样便是父母应该赠予孩子的礼物,简单而重要。
“国画、书法、小提琴、声乐、英语、物理、化学……”上海某广告公司从业者詹妍从小便被父亲的“礼物”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亲自小成绩优异,常“花几麻袋的草稿纸去演算化学题”,但因上山下乡没能读上大学。改革开放后,他自修考取公费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才颇受重用、仕途坦荡,“总之,他认为知识是绝对可以改变命运的”。
身为独生女,詹妍便被望女成凤、自视甚高的父亲当成儿子来养。她四岁开始练小提琴,拉错一个地方,妈妈就会拿针扎她一下。做完作业,爸爸检查时发现错误,眉头一皱,詹妍便立刻退到一米之外,“肯定是会打我的”。
最后,“哪怕是在饭桌上,爸爸如果把手扬起来挠一下脑袋,我都会条件反射跳开来,以为是又要打我了”。
31岁的詹妍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她还没有想好怎样教育,但是,“一定不会像我的父母那样了”。
“中国父母基于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一些经验,再还诸孩子,这个无可逃避”,黄湘雯说。比如,她为女儿选择的钢琴课,正源于女儿的爷爷年轻时要为爱唱歌的奶奶买一架钢琴的浪漫愿望。父母觉得应该吃素,孩子从来不知肉味;父母只吃粗粮的,孩子便以玉米、地瓜、土豆为食……
带着一代代人的经验与教训、愿望与妥协,每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家谱”增删矫正、绵延传递着。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