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想进重点小学,可“拼”的三大因素(2)

  • 日期:2012-05-05 10:00
  • 来源: 好好学习
  • 浏览:
  • 字体:[ ]

  7月中旬,沈老伯接到通知:C校名额已满,外孙被安排报名D小学。“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实在没有精神继续跑下去,只能接受这个安排。”沈老伯想不通,“楼上和我同一时间买房的另一家的小孩却进了C校。”

  读名校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里面的门道当然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清的,就算看清了,也不是谁都能走得通的。

  2.拼爹

  家住北京马连道附近的童童,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一名行政人员。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去年年底,童童的妈妈赵女士不惜贷款在马连道附近买下了一套80平米的商品房。今年春节前,赵女士又给童童报了数学、识字和英语学前辅导班,为孩子入读名校做准备。

  今年6月,童童参加了一所名小学总部的考试。“学校是通过游戏来考试,面试题就是模拟一个公共汽车的场景,几个小朋友排队上车,但车上的座位是不够的,老师便引导孩子为女同学让座,这时有的同学让座有的就不让座,可能这是学校考查学生素质的一种手段。”赵女士说,当天考试的人非常多,“当时我就想,能上则上,上不了也是正常的。”果然被她言中。最后童童没有出现在被录取的名单中。

  为防止落选,位于圆明园附近的一所重点小学的分校此前就成了赵女士的“备选方案”。“谁知打过电话去人家根本不接受报名。”这时,名校效应的光环依然在赵女士的头上盘旋。赵女士又接连给两三所名校的分校打电话,但都是一个结果,不是这个片区的,根本不接收。

  用赵女士的话说,“送钱都找不到门。”她告诉记者,经历过“幼升小”的家长都会心照不宣地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不找关系、不交赞助费,想上名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参加学校面试时,门前停满了奥迪A8、宝马7系的名牌汽车,要想和这些人比出赞助费是不可能的。”而托关系又是费力费财的事。“我同事先后托了好几个人,第一个人给了1万,第二个给了2万,后来又找人给了2万,最后孩子进了学校都不知道到底是谁给使的劲。”

  如此一笔糊涂的人情账让赵女士望而却步。而她的孩子童童,在经历了半年的学习准备以及6个小学的面试后,最终在新学期开始时坐在了一所普通小学的课堂上。

  然而,对于赵女士一家,以及无数和他们相似的家庭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进了名校的孩子要继续努力,没进名校的孩子就要更努力,对于所有刚刚背起书包走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拼才艺

  钢琴、声乐、舞蹈、英语、奥数、绘画、轮滑、跆拳道、象棋……现在,城市里小学生大多能掌握这些“特长”里的一样或几样。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告诉媒体,对于新世纪前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多才多艺”已变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评语。当然,这都是钱堆出来的。

  8岁的乐乐在青岛市北区上清路小学读二年级。最近的一天,乐乐的妈妈于女士为了测试一款理财软件,就将给乐乐投入的课外学习费用算了一笔账。算出来的结果让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她吓了一跳:保守估计,乐乐每年的教育花费接近2万元。如果加上在饮食、服装、娱乐方面的开销,她一个人的工资还不够这个8岁的孩子花的!

  乐乐的学费账簿是这样的:每月4次架子鼓辅导课,一次3小时,每次学费140元;每周上一次通俗声乐课,每次80元;每周一次英语课,由于是熟人介绍的,只用付“半价”40元;每学期学习奥数的费用是200元。除此之外,乐乐每年还要参加一次英语或声乐器乐类的比赛,这些比赛都需要去北京或上海参加全国总决赛,费用在5000元左右,如果家长陪同,那么费用就得翻番。这样粗略算下来,每年的“学费”是19080元。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