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负责小学招生的老师介绍说,每年要求让9月1日前不满6周岁的孩子提前入学的家长很多。这种现象和部分家长存有功利心态有关,“你儿子5岁半读书”、“我女儿5岁读书”,这些话有时会成为一些家长聊天攀比的话题,在老师看来,家长之间若以此进行攀比,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因此,接受采访的一些小学的观点是,入学年龄不是学校说了算,学校对不足龄孩子收取费用后或开后门允许上学的做法也是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因此只有尽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提倡孩子入学应该尽量遵照科学规律,不宜太早。
专家:多考虑儿童心理年龄
有幼教专家认为,早教盛行的今天,家长盲目地过早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训练,有些5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学完了一年级的所有内容,有的还兼学了画画班、跳舞兴趣班,由此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够聪明、有天赋,认为孩子具备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可实际上孩子学到的那点知识和能力是家长提前强化培养的结果,与孩子本身的身心智力发展没有太大关系。
有眼科专家介绍说,一般孩子发育到七八岁,视觉功能才比较完善、稳定。6岁左右的孩子,人还小,眼睛却提前“上班”,容易造成用眼疲劳,其后果是造成孩子眼睛超前发育,容易出现超前近视、超前高度近视。
还有心理专家指出,儿童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儿童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否具备一定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适龄儿童”不仅指儿童合适的生理年龄,也应兼顾儿童合适的心理年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完全匹配,有些儿童生理年龄小于心理年龄,而有些孩子生理年龄大于心理年龄,两种年龄真正匹配的儿童并不很多。
所以,能否上学要视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盲目求早,让孩子被动地处于一种“劣势”,而使孩子在起步阶段比较自卑,不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