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小献之的兴趣前,王羲之夫妇并没有要求孩子什么。他们只是建议小献之用完18大缸的水就能练好字。这对年幼的小献之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正值孩子活泼好玩儿的年龄,用完那18大缸的水,对他来说无疑占据了很多玩耍时间。而王羲之夫妇也并没有像当今家长一样,每天管制着小献之要完成多少字。在孩子的兴趣面前,多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的。事实证明,只有发自孩子内心的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擅自决定,不如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为孩子选择课外班的时候,家长应该征询孩子的意见。切忌擅自决定,要知道,去接受学习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长。
家长想帮孩子报补习班,这没有问题,但注意不要“命令”孩子去执行他的决定,而要先发现孩子的优势,然后同孩子一起商量。这种方式不但让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空间,也有了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的权利和意识。
平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不要想当然做事。有时即便双方有了共识,但缺少沟通也容易使孩子认为父母只是发号施令的将军,造成这种状况就得不偿失了。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