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恋物怪圈?

  • 日期:2011-11-24 09:38
  • 来源: 学网整理
  • 浏览:
  • 字体:[ ]

  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减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你的孩子会经常将自己的旧包被、洋娃娃之类的东西紧紧地抱在怀里吗?一旦你从孩子的怀里夺去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得警惕了。

  放不下的玩具熊

  5岁的叶凡从来没有离开过她1岁左右玩过的那只玩具熊,尽管在她“百宝箱”里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崭新的玩具熊,但她一点也不喜欢。爸爸妈妈极尽“哄劝利诱”之能事,要叶凡放下那只又脏又旧的玩具熊,都遭到了叶凡近乎拼命式的反对。

  几年来,叶凡不论是到爷爷奶奶那儿去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是跟着父母到外地旅行,旧玩具熊一直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必须得把它紧紧抱在怀里,甚至用嘴撕咬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她发现旧玩具熊没带,一定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迟迟无法入睡。妈妈感慨道:“这孩子有些神经质,真难带。”前不久,妈妈以讲卫生为由,将叶凡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结果叶凡整整哭了一天,水米不进。

  曾经在美国留学的爸爸责怪妻子伤了孩子的心,说:“很多美国家庭的孩子都有恋物病,小时候的玩具一抱就抱到小学毕业。那些孩子大了也很正常,要顺其自然。既然孩子觉得抱着旧玩具熊安心,就让她抱着吧。”

  可叶凡妈妈仍觉得不放心──除了那只玩具熊以外,叶凡没有对任何其他的人和事表现得如此依恋。她好像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小朋友说话,也不和他们一起玩,上课时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像蚊子哼。而且她遇到事情就退缩,唯一喜欢做的事就是抱着旧玩具熊自言自语地躲在角落里,这样的孩子,再过几年,如何如鱼入水般融入社会群体中去呢?

  恋物瘾源于缺乏安全感

  叶凡的例子绝非个别,她患上的是儿童“恋物瘾”,叶凡妈妈的担忧在年轻父母中也并不特别。

  其实,儿童的“恋物瘾”──一种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会使患者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恋物瘾”大抵是因为安全感匾乏引起的。以前有这种症状的儿童在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比例很小,但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强调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有“恋物瘾”的儿童越来越多。说到底,儿童“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这些幼儿容易出现在:

  1.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在儿童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

  2.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

  3.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实际上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

  4.孩子与暴力动画相伴成长,与电视长期为伍的家庭;

  ……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