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就是不要把孩子当做开玩笑和出气的对象。现在很多家长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孩子大多数时候是开不起玩笑的,他们经常分不清玩笑是真是假。比如孩子表现不好了,家长有时会开玩笑说“你很傻”、“你以后只能去扫大街”。如果你老说“你很傻”,说不定他真的越来越傻,这种暗示的影响很大。现在有些家长喜欢拿孩子出气,这也非常要命。我见过一对夫妻吵架,当时母亲正在给孩子洗澡,母亲就拿孩子出气,孩子从盆里跳起来哭着说:“关我什么事,为什么打我?”很多父母都把攻击矛头转向孩子,可孩子又能转向谁呢?他以后可能会继承这种行为。
中国青年报: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天敌,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有网友说,父母的攀比心理才是孩子最大的敌人。您有同感吗?
叶一舵:是的。我们在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归纳出了孩子最不喜欢父母的几个点:
一个是父母的唠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是说任何事情太强烈、太持久,都会引起反感。家长、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再一个,就是父母拿自己跟别的孩子比较。现在的孩子个性和独立性都非常强,他会觉得这是最不尊重自己的表现。
此外,父母的盘问也是孩子非常反感的。如今很多父母喜欢从孩子回家开始,就没完没了地问问题,从学习成绩问到今天跟谁在一起。跟孩子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关心的话要简约说。家长可以在孩子上学时问:“孩子,上学要注意什么?”孩子就会骄傲地说“注意安全”,就可以了。这要比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长串“安全清单”效果好得多。
父母还要注意,不要随便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孩子说讨厌某个老师,一些父母往往会跳起来:“你怎么可以讨厌老师呢?”所谓民主型家庭教育,就是家长首先学会“同理”,要知道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一定有原因。家长可以问:“你能告诉我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吗?”
中国青年报:感觉您理想中的家庭教育,对家长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这次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初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那一些孩子不是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叶一舵:对于这个结论,我们不能做绝对化的解读。父母文化程度高,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不是所有情况都是这样。
我们经常跟中小学校长和家长讨论一些问题。我们发现,如今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很逆反。其中,很多家庭背景好、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往往逆反心理更严重;而在一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孩子往往没有一点逆反心理。这可能是因为在前一种家庭里,孩子往往没有话语权,父母地位高、见多识广,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是对的,很难做到民主。而在后一种家庭里,父母因为没什么文化,读过一些书的孩子有时就成了父母的“老师”,父母遇事都会请教孩子。如果孩子念了当地比较好的学校,或者上了大学,他还会变成家里的主心骨,有很多话语权。这样一来,孩子怎么会逆反?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