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林也对媒体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反映了一种“蛋壳效应”——孩子们在精神上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外表上个性极强,但内心脆弱,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而这正与家长的过度关注与过度保护有关。
林林认为,目前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逆境商”的培养,不知道帮助孩子接受挫折,导致孩子的自我心理免疫能力太差。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应充当理性的帮助者的角色,“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上的自我神话阶段,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众多心理专家均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都长期缺乏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智育、德育,乃至体育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却独独忽略了这不可或缺的心理教育。致使学生的抗变、抗压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承受能力等都十分脆弱,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可能引起他们非常极端的行为,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成为脆弱心灵的“一帖药”?
据报道,合肥市教育局此次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合格培训机构的培训和国家认证考试,争取到2010年底,下辖三县60%的中小学及市区70%的中小学有1名心理健康老师;到2011年底,下辖三县所有学校至少配备1名,市区学校至少配备2名心理健康老师,其中在校生1500名以上的学校则要配备3名心理健康老师。
许多网友表示,合肥市教育局的举措让人感到“很欣慰”,这代表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将学校配备心理健康老师制度化,使其真正成为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标准配置”,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心理健康辅导。
毕业于西北大学法学院的网友“古瑜”认为,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要比在家中跟家长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
他还建议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日常渗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这就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比如增加心理课、“活动角”、恳谈会等,让孩子们多角度地接触到心理健康知识,慢慢形成正确认识自身和外界的思维意识。
然而,也有很多网友对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师成为“标配”能否真正起到作用表示了担忧。来自西安的网友“乖乖女”说,学校紧张的日常课程设置决定了心理健康辅导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学生人数的众多也可能让心理健康辅导缺乏针对性,同时心理老师能否真的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很难有“统一”的效果。
因此,她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必要,但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更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社会也要给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建立心理干预机构,培养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提供较好的心理辅导,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那些脆弱心灵的“一帖药”。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