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在给孩子投资之前,千万不要给自己“不成功便成仁”的太大压力。最好先问自己一声:如果血本无归,是否可以一笑置之?
家长观点之三:如何让“厌学”的孩子度过在校的最后时光?(周连芝,42岁,中学教师,孩子16岁)
我在一所四星级重点中学教书,带班带得很好,各种荣誉得了一大堆,可就是带不好自家的孩子。儿子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9岁才回到我们身边,此时他的脾气性情已定型了。他特别任性,喜欢学的课程比老师懂得还多,也肯钻研;不喜欢的课程,学完后书好像没翻过一样。可是,他喜欢的全是学校不重视的副科:音乐、劳技、信息技术、体育,而数理化和语文、英语,上初三以后就跟听天书似的。我愁得头发都白了,整天在他耳旁唠叨,还带他去劳动力市场感受没文凭的人生存有多困难,功夫没少费,可全白搭。有段日子,我们天天冷战,双方一开口就吵架,我气得直冒火,他也不甘示弱,宁可睡网吧也不愿回家。
丈夫后来对我说了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儿子厌学已经是事实了,咱们得接受事实。你再发脾气也于事无补。你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应仔细想一想,如果他是你班上的学生,你会怎么对待他?”我的头脑忽然冷静了,如果我不把儿子当作自己的脸面,而把他当作工作对象,应该怎样与之相处,一同度过初中的最后时光呢?
从那一天起,我改变了跟儿子的谈话方式,不再问他今天考试了吗?测验了吗?排名倒数第几?而是问他:今天在学校发生哪些可乐的事?帮别人什么忙了?我告诉他,坏消息可以忘掉,但好消息一定要与父母分享。此后,儿子虽然还是厌学,但至少可以高高兴兴地上学了。他参加了学校的航模组和无线电兴趣小组,老师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强,便建议中考时报考热门的汽车修理专业。没想到,儿子还真争气,真的考上了。现在,他到了一个喜欢的环境,信心大增,说读完中专还想上大专,学航空机械修理……
从亲身经历中,我得到两条宝贵经验:一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上大学,有的孩子会走别的谋生之路,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二是,有的孩子会在16岁以后才能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有学习的动力,在此之前,你与其逼他、打他,不如想办法使父子(母子)关系变得融洽些,静等孩子“开窍”。
家长观点之四:放下了攀比心,压力就稀释了一半。(刘英娇,37岁,公司职员,孩子12岁)
在我周围的朋友当中,女性朋友对子女的教育付出更多,期望值更高,承受的压力也更大。特别是那些兄弟姐妹或同事朋友的孩子特别出色的女性,自家孩子一平庸,就格外容易着急上火。三年前,我也是如此。只要孩子不是前三名,家里就会起“战火”。同事劝我说:“你在公司里也不是前三嘛,干嘛非对孩子要求这么高呢?”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女性教育子女的压力较男性大得多?后来,我终于明白了,男性一般都不以孩子为中心,不会将自己的荣耀时刻与孩子的成绩绑在一起,他们不会过多地牺牲自我去保障孩子,当然对孩子的期待值就不会那么高。而且男性教育孩子时,很少唠叨没完,常常是几句话就完活,孩子的印象反而更深、收效更大。我丈夫和孩子谈话时,从来不说“你看××的孩子多有出息”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他只就儿子自身的问题来谈,点到为止,儿子听过后,表现常常大有改观。
联线总结:教育孩子是一项细致的长期工程,中间肯定会有很多挫折和反复,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减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在国外,当父母发现教育子女的压力已无法承受时,通常会去看心理医生或咨询心理健康专家。而在国内,由于心理服务不普遍,我们还没形成看心理医生的习惯,因此大多选择向亲朋好友倾诉来释压。
在朋友圈子中,我们不要一味地结交那些子女特别出类拔萃的朋友,幻想着照搬他们的经验。即便是我们处处照着哈佛女孩儿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去做,也未必能培养出来这么优秀的子女。有时,反倒是那些小时功课“不佳”,早早步入社会历炼的孩子,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