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与孩子将心比心的交流才是“真实”的亲子交流

  • 日期:2013-08-16 08:34
  • 来源: 子女教育
  • 浏览:
  • 字体:[ ]

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与父母却越来越疏远;父母每天都与孩子交流,但与孩子的关系还是格格不入。这是最常见的两大亲子问题。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父母如何平衡亲子关系中的“严厉”和“爱”?儿童节到来前夕,记者采访了40多位家长,就他们在育儿过程中的烦恼,请教了育儿专家、心理专家,向其探讨提升亲子关系的“秘籍”。

现象1

父母没空带孩子“隔代亲”

“我一回家,儿子看到我不但不亲热,反而总是躲着我,睡觉吃饭都要外婆陪着,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不是滋味。”家住江北区的肖伶丽向记者讲述了她目前面临的亲子问题——她被3岁的儿子冷落了。

肖伶丽今年29岁,在主城一家公司做会计,由于夫妻俩工作都很忙,生下宝宝后就由外婆照顾。刚开始,孩子哭闹都有外婆照料着,他们确实省心不少,夫妻俩每个星期去看看孩子,给孩子买去各种食品或玩具。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肖伶丽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了,儿子从来不主动与她亲热,有时她去亲亲儿子的小脸蛋,儿子也反感地挣脱开。“我每天加班加点的工作都是为了儿子,但是现在我在他心里还不如幼儿园的老师亲近。”说起这样的亲子关系,肖伶丽很伤心。

专家把脉:东方爱婴早教中心资深育婴专家蔡书洪老师建议,不少年轻家长都挤不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就应尽量提高与孩子短暂相处时的沟通质量。每天至少应抽出一个小时全身心地与孩子待在一起,抛开一切杂念,多玩玩健康益智的游戏、玩具,营造出相处时的愉悦氛围。每周至少有一天时间和孩子完整的度过。没有在一起的时候,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者通过网络视频与其进行交流,这样对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好处。

此外,父母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要注意沟通,这同样重要。老人有了孙字辈在身边,生活就多了很多乐趣,建议父母不干扰“隔代亲”,让祖孙两代人其乐融融地生活。但是,“隔代亲”毕竟不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的培养,父母也应该多和老人交流,及时提醒其不要溺爱孩子。

现象2

父母在身边出现伪沟通

“难道我们真的是两个世界的人?我希望父母能与我沟通,走进我的世界体会我的喜怒哀乐。”这是江北市民张霞偶然看到女儿作文所写的内容,作文题目叫《我和爸爸妈妈》,女儿小蕾在文中道出了和父母沟通困难的事实。这让张霞很吃惊,“我们和女儿沟通并不少啊?”

今年37岁的张霞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几年前辞掉工作做了专职家庭主妇,她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围绕着丈夫和女儿。除了一日三餐,她每天都要监督孩子的学习,提醒其注重生活细节,改变不良习惯。在张霞看来,女儿很听话,每天会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没想到这样的“和谐融洽”只是假象。有一次,张霞找小蕾的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让她意外的是,正在上初一的女儿沉迷于追星,甚至有早恋的倾向。“小蕾为什么表面一套背地一套,难道我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张霞不解地说。

专家把脉:西南医院心理科副教授何梅表示,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每天都在交流,却每天都在不理解,这反映了当代儿童与父母出现的“伪沟通”问题。

所谓“伪沟通”,就是从沟通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表面上看起来交流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的,没有触动到心灵和思想;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缺乏质量、效果较差,因此被称为“伪沟通”。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沟通障碍,首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都是有理的,因此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大多理直气壮,沟通的结果只是希望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交流常常放不下身段,父母怎么倾听孩子很重要。命令式、说教式很容易让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这可能是造成“伪沟通”的一大原因。如果父母能够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生命,从平等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就为有效沟通建立了桥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