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级而练琴的态度必然导致只注重考试曲目、忽视音乐基础理论培养的应试教育。”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钢琴考官说,“有些教师只教考级曲目,学生弹得滚瓜烂熟,但没深度、没味道,听着像喝白开水。”
“音乐即历史、即文学、即哲学,它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果忽略了音乐历史教育,考级也就成了单纯的炫技,毫无音乐内涵可言。”蒋雄达说,“为此,不少考级机构于近两年增加了音乐历史知识测试、音基(音乐基础理论)考试等考级科目。”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所需的音基教材将全面改革,不仅增加了难度,而且更注重对音乐整体修养的培养,使考级教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
四问:考级证书是否与升学挂钩?
据了解,每年全国各地参加业余音乐考级的人数超过10万人次,考生家长对考级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高考。
考级的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中国音协考级办公室主任王宏分析说,这是考学惹的祸。“小学升中学、中学升大学,有考级证书才能拥有‘艺术特长生’报名资格。音乐考级在社会需求与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遍地开花’,客观上使本应体味快乐的音乐学习变成了孩子们沉重的课业负担”。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严禁中小学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级活动。“任何部门、学校、社会团体不得以行政手段或其他方式动员、组织或者强迫在校学生参加艺术考级,不得将艺术考级结果与学生的升学挂钩。”
五问:家长如何放平心态?
盛中国曾说:“成为音乐家,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极好的音乐天赋;二是物质基础;三是好老师。然而,这些条件同时出现的几率实在太小。”
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要么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考级迈入专业院校大门深造,要么希望孩子获取“艺术特长生”身份得以高考加分。“想法本身并非不合理,关键是如何站在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考级。”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培彦说,“功利、攀比的心理往往使很多考生家长采取揠苗助长的音乐培养方式:孩子明明只有4级水平,却硬性要求报考7级。孩子学琴就像受罪,音乐理应带来的欢愉已荡然无存。”
“家长必须想明白,孩子学乐器,到底是为了提高音乐素质,还是由它决定命运?”对中国的考级现象,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蒋丹文认为,考级需要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达成共识,切忌盲目攀高。“在国外,‘考级证书’不等于‘演奏水平’,艺术是不能由级别简单划分高低优劣的。毕竟,考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