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高三(14)班2009年应届毕业生,因在第二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中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被人大附中推荐为清华大学保送生。在2009年清华大学保送生、自主招生笔试中,他取得理科综合“A+”(在全国3000名考生中只有10余名。)的极优成绩,并通过面试,被清华大学录取为保送生候选人,拟录取专业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此次考试“暴难”,比方说,理科综合数学题全国平均分16分左右,取得A+成绩的分数达到85分。我儿子是物理特长,同时他数学和化学成绩在班级都名列前茅,因此理科综合取得好成绩。
人大附中是儿子中学时代的摇篮。他所在班级是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这个班每年70%~80%的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北京连续三年的高考理科“状元”或“榜眼”就出自这个班,因此被北京人称为“京城第一班”。最近又说是“中国第一班”。2008年,人大附中被清华北大录取的人数为220人。(梦里江河注:人大附中正式学籍学生2008年被清北录取人数应为174人,220人是加上了29名复读生和17名国际学生的数字) 人大附中的老师是他的恩师,人大附中的同学是他的同窗好友,他今后的人生因有过人大附中的学生生活而开始精彩。(梦里江河注:因字数所限,此处有三段文字在评论中贴出)
儿子的求学路是漫长的,也是轻松的。为了给我爱人分忧,儿子从上幼儿园起,就一直是我接送。上小学时,课余报班学英语、国际象棋、书法、小学三年级他考上奥林匹克数学班(奥校),学校离家10余里路,都是我骑自行车接送。他上课,我就在校外等着。随着他的成长,自行车前面的幼儿座椅,一直用到他的身体不能坐了拆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离家十多里的奥林匹克数学班,他就自己乘车来回。
小学四年级之后的暑假,他妈妈打听到人大附中当时的华罗庚数学学校(华校)面向全北京市招生,儿子报名参加了考试。没抱多大希望等结果。五年级开学前得到通知,儿子录取了。当年招收了12个班。人大附中招收的学生是按考试成绩排名分班,成绩最好的在1班,最差的在12班(也是全市最好的学生),他分在7班。每个星期六或星期日上一次课,同时,奥林匹克数学班每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一次课也没停。有时上午他在奥校上课,上完课后下午就赶到华校上课(其间距离10多里路)。平时小学的作业都在学校完成。晚上6点~7点,我陪他做1小时华校或奥校竞赛试卷一份,星期一到星期五从不间断。五年级期末他华校的考试成绩进步大,上六年级时就进入了三班。
六年级期末进入初中的选拔考试。那时,人大附中选拔初中学生很大一部分参考华校的成绩,还要看在全市数学“迎春杯”考试中的获奖情况。第二,必须要参加人大附中组织的面试。我儿子在当年的数学“迎春杯”考试中仅获得二等奖。一审成绩下来了,可以参加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