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叛逆孩子很聪明 朋友式家教五大要点

  • 日期:2011-12-13 09:17
  • 来源: 好学生
  • 浏览:
  • 字体:[ ]

故事链接:

一中七年级班主任气愤地说:学生闫某的姨夫在二中教学,而闫某的家距一中较近且根据划片招生政策闫某就应该在一中上学。偏偏是闫某想去二中就读,家长没有同意,因为一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比二中好得多,因此闫某对家长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闫某的父亲在外做农民工,母亲在家务农。就在前天,闫某又旷课在家。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闫某就是赖在家里不走。没办法,母亲只好拉着他想送他上学,没想到闫某暴跳如雷,对母亲大声呵斥:“你干啥?你还想打人吗?!”语落手动,出手打了母亲两拳。母亲无奈,只好求助于班主任。

说起闫某小时候的事,母亲都是事事顺从,生怕受半点委屈。特别是闫某闹性子的时候,家长更是依随孩子,又是给钱又是买东西···

闫某的表现当然让家长心寒,现在的闫某在家里摔盆打碗是常事。

闫某的成长经历再一次提醒家长:娇生惯养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这种现象还会越来越普遍。突然之间,自己的孩子由以前听话温顺、自己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变成了令人不可捉摸、脾气暴躁的叛逆孩子。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家长付出这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有就要马上改变。

一、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

14岁的孩子在认知、自制的方面还很不成熟,处于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因此在家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采取“做朋友、谈心”的方式耐心引导,不要一味进行指责。

从心理发展上说,叛逆心理其实源自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一个叛逆的少年,首先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独立性的需要。那么,什么叫独立,怎样才能标志自己独立呢?很简单的一个表现,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换言之,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表现出一些想法与成人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青少年心理表现中的“认知独立性”。但是,有些少年学生,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独立性的需要”,偏偏的、故意的表现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有的时候就成了“叛逆”了。

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发现成人世界的不足,对成人世界产生批判,进而表现出叛逆。反之,一个一直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个始终听话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智商发展不高的孩子;也更可能在未来的独立求生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二、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束缚

再说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孩子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