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小班正餐大课点心”的现象,北京市某中学高级教师赵女士表示很无奈。她说:“很多情况下,班上好多孩子都参加了课外老师或培训机构搞的收费培训班。上过小课后,对课堂上的内容都已经提前接触过。如果按照正常的进度讲,这部分学生就会明显感觉上大课没意思,会影响到听讲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按照上过小课的孩子们的进度讲,其他孩子可能又听不懂,两难啊。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在校老师也好,培训机构也好,都不应该提前上这种小课,课外辅导不应该讲新课,应该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而不是“校外有校”地去赶进度,这种超前没有太多的意义,反而会让孩子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失去新鲜感和求知欲。”
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亟待纠正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主要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国传统的“教书育人”教育观念之中。
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一些偏差,他们片面的认为,学校等教育服务机构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家长只负责付费就可以了;或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是考核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唯一指标,只有上课才是教育,多听课,多写作业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等。
一直在纠结中执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教育理念的北京家长黄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的无奈:“虽然知道‘唯成绩论’可能是不对的,但又有几个家长真正能懂教育呢?按照社会分工,教育的主要责任还是应该由教育部门来承担。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成功,目前也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指标,唯一的指标就是成绩和考学了。而且,不上外面的培训班,孩子回来反映上课跟不上进度,成绩上不去,孩子自己也着急。”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黄先生的这种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与纠结,在时下的广大家长中极具普遍性。对于目前教育观念的混乱,北京市某知名培训机构负责人刘先生感觉很痛心:“不客气地说,很多孩子的教育不成功,根源就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这些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能找到好工作就是教育成功,其实不然。教育应该分两个层面,即教和育,最终的目标是育人,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谋生技能和书本知识。成绩好、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教育已成功,一些原本成绩优秀的人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屡受挫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并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的领导人中,有几个是从小就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良好的教育,必须要纠正目前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否则,各种名目的补课和培训,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对其造成伤害。”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