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要求
1.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3.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4.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5.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6.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一、 全章概述
“物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教学内容涉及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等。本章的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观点和物质的一种属性,涉及 “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等方面。
本章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经历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世界是物质的,这不仅是物理教育的观点,也是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章贯穿于整章的物质观点的教育,把多彩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呈现给学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的教育理念;以探索无限的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奥秘为线索,带领学生逐渐揭开物质世界的面纱;在探究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质量和密度这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及其测量。本章注意将科学研究前沿的成果与初中物理的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脉搏。为了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作用,在“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进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基础。
二、说明与建议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我们周围的宇观、微观世界都是物质的。
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原子也还有微观结构,纳米科学与技术是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随着探索的深入,逐渐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