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中国留学生追忆留苏的燃情岁月(4)

  • 日期:2009-09-17 09:1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学成归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接见了300多名留苏学生,长时间欢呼的热烈场面让吴美蓉、赵鹏大、王连铮等人至今难忘。如今回想起来,他们认为,毛主席的话给予他们的精神动力是难以估量的。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毛主席的鼓励,也是祖国人民的重托。

    如何回答这样的嘱托?留苏学子给出了响亮而坚定的答案——报效祖国!

    一批批从苏联学成回国的人才,无一例外地在分配志愿表上庄严地写下:“坚决服从分配,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1958年3月,早已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赵鹏大,离开了坐落于红场一带的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告别了熟悉而亲切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学成归国。

    “回国之后我到了北京地质学院工作,进行矿产普查勘探、数学地质方面的研究。”回忆起刚刚回国的情况,赵鹏大说,“我从事的领域在当时很缺人才。”国家需要与报国热情紧紧结合在了一起,赵鹏大将在苏联的所学投入到教育与科研工作中。此后,他凭着过硬的业务与科研能力,就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克伦宾奖章、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地质矿产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60年,吴美蓉以全优的成绩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满怀着报国志向回到了祖国。“那一年,我穿上了军装,幸运地与很多被选调的干部、大学生、留学生一起加入了新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投入到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中,开始进行导弹研制工作。”吴美蓉将自己40多年参与的工作总结为迎接了4次挑战:我国第一次完全自行研制全数字化的战略导弹、我国第一次为航天测试系统实现“四化”、为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运动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发电子服务系统、研制我国第一个资源卫星的应用系统。如今,作为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主席团成员,她仍然每年都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

    “永远不要忘记你是红旗空军学院的毕业生。”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红旗空军学院学习军事指挥的马春途也毕业了。在毕业生送别宴会上,系主任走到他面前说了这句话。马春途说:“母校对我的培育我会终生铭记,但我当时强烈地希望快点回到祖国为国效力。”回国后,马春途被分配到空军机关工作,1968年踏上了越南战争的战场,担任了驻越南使馆空军武官。在战场上,他结合在苏联学习的防空作战知识,一次次向越南防空部队的领导提出作战建议,获得了防空部队领导的高度赞扬。1973年,经历了战火的洗礼,马春途回国,再次进入空军机关,从事高级军事将领的战役培训工作。“文革”后,他组织有关研究部门,专门收集、整理国外军事资料,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向同事们传递国外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技术,也将从苏联军校获得的知识无私地传播给了更多的军事人才。

    王连铮、周维、池秀峰、左啟华、张浩、龚明敏、周坤也纷纷在回国后投入到我国的农业、交通、医学、核工业、艺术等领域。有的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的成为单位的重要骨干。其中,致力于大豆育种研究的王连铮,曾任黑龙江农业科学院院长、黑龙江省副省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至今仍从事大豆育种遗传方面的研究。

    然而,就是这些为共和国的强大奋斗了终生的长者们,谈起回国后的工作时,一再强调不要突出他们个人。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在各自领域奋斗的留苏学子群体。他们说,他们的故事,只是庞大留苏学生群体的一部分。

    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欧美同学会原副会长朱训曾在文章中写道:不论声名显赫,还是默默耕耘,他们都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祖国最瑰丽的建设事业。在他们当中,有的人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有的人成为一些行业和部门的领导者,有的人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人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的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朱训的描述被一个个闪耀在共和国史册上的名字所证实:

    20世纪80年代,一批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在“吉斯”实习过的江泽民同志,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全优成绩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的李鹏同志,历任国务院总理、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尉健行、李岚清、邹家华、刘华清、钱其琛、宋健、曹刚川等国家领导人,也都有着留苏背景。这批被称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人,以其智慧、谦和、持重的人格魅力,塑造了中国新一代领袖的全新形象。

    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机械部部长何光远、地矿部部长朱训、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改革开放后,留苏学子中有200多人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

    在科研领域,留苏学子的名字同样响亮:核潜艇研制专家钱凌白、船舶工程专家张炳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冰川学家谢自楚……数不胜数。作为建国后宝贵的高层人才,他们被推到了国家发展的前沿。而那些因为保密原因而无法公开身份的科研专家,那些在基层踏实工作的默默无闻的留苏学子,更是与那些显赫的名字一起,成就了留苏群体的辉煌,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傲。

    再次将目光投向五六十年代的留苏群体,他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与求实品质更加让我们景仰。新中国第一位教育参赞,1951年底奉调前往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的李滔这样评价:“五六十年代的留苏学子群体,既是那一代青年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他们中的普通分子。在所有和他们一样优秀的青年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永远胸怀祖国、视祖国声誉为生命的爱国主义,永远将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奉献美德,以及永远追求真理、不向困难低头的科学精神。”

    历经岁月磨砺,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如今已韶华不再,当他们回忆起留苏的激情岁月,一些曾经的画面已渐渐模糊。但是祖国的嘱托与呼唤却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那句曾经激励了无数人成长的名言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清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曾是那个年代中国青年的集体座右铭,更是留苏学子奉献祖国的真实写照。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