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中国留学生追忆留苏的燃情岁月(2)

  • 日期:2009-09-17 09:1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以苏为首:留苏学子承载强国之梦

    7月底的北京,酷暑难当。

    在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111号的欧美同学会里,留苏分会副会长马春途一吃完午饭,就匆匆赶往办公室,精心为即将于1点钟召开的“留苏学子迎接建国60周年”座谈会作最后的准备。

    中午12点50分,新中国首位留苏女电影摄影师周坤最先走进会场。随后,农业领域专家王连铮和周维、地矿领域专家赵鹏大、航天领域专家吴美蓉、医学领域专家左啟华和龚明敏、核工业领域专家张浩、交通领域专家池秀峰陆续到达。虽然他们有的已头发花白,有的步履蹒跚,但都神采奕奕,一见面,便紧紧握手,以“师长”相互尊称。其实,有些人原本并不相识,但在会场上,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亲切拥抱。因为,一段相似的留学历程、一种难忘的集体记忆,早已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但是,薄弱的工业基础以及匮乏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道路上的两只“拦路虎”。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国内迅速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以苏为首、以俄为师”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奋斗目标,“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口号响遍全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希望借助苏联力量培养出我国自己的科学技术人才。于是,作为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的一部分,中央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

    1950年9月,中国首先和波兰、匈牙利等东欧五国达成了互换留学生的协议,并向其派遣了35名留学生,为此后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积累了经验。

    1951年,中国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苏学生375名,留学蒙古学生5名,新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一批批留苏学生走出了国门。

    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于1954年9月赴莫斯科留学。1952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为了迎接学校即将聘请的一批苏联专家,他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俄语。“学了半年,突然接到一封电报,学校通知我参加留苏资格考试。经过一周的准备,我顺利地通过了。”赵鹏大回忆说。

    1953年,火箭和资源卫星应用专家、航天工业部计算机测控公司原总经理、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原主任吴美蓉也被选为留苏预备生。

    其他参加座谈会的留苏生也有着类似的经历——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严格选拔以及难度极大的全国统考,一纸命令让他们走上了留苏之路,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此后直至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近8000名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以及近8000名实习生被国家派遣赴苏留学,分布在苏联20多个城市的2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中。

    留苏预备部:梦想起飞的地方

    通过层层选拔后,很多留苏生并没有直接踏上驶往苏联的火车。赵鹏大、吴美蓉等告诉记者:“和最早那批留苏生不同,我们先进了留苏预备班,接受强化培训。”

    原来,1951年的大规模派遣活动虽然拉开了中国留学大潮的序幕,但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在留学生的派遣和教育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51年10月,林伯渠作为巡视组成员赴苏联看望首批留苏学生后十分忧虑。他回国后立即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信,反映留苏生因语言不通及饮食、气候等原因,情绪波动很大。他建议,以后再派留学生,须在国内进行预备教育6个月或多一些时间,也可以到苏联后,先集中教育一个时期。

    周总理随即作出批示,指定钱俊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安子文(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伍修权(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三人负责筹备留苏预备学校,一年办一期。后经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部筹建留苏预备部。1952年3月,刚刚筹建的留苏预备部开始招收留苏预备生。

    根据中央“学习好、纪律好、身体好”的要求,当时留苏预备部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业务学习与考核、严格的政治审查以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留苏预备生们称之为“过三关”。

    首关是学语言。据赵鹏大院士回忆,一进学校,他就经历了俄语分班考试,因为此后他们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语言学习。

    除了紧张的语言学习之外,留苏预备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时事政策学习,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最让这些平时吃惯了玉米面窝窝头的年轻人感到开心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由于当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很多学生都营养不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得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

    “早餐是六必居咸菜、油炸花生米、烧饼、花卷、油条、棒子面粥、小米粥或大米稀饭。午餐和晚餐都有四个菜,至少一个是重荤,有时还有大对虾。大桌子上放着一个大蒸笼,里面是热腾腾的大米饭,旁边是刚出笼的热馒头。”留苏预备部的伙食清单至今被很多当年的留苏生津津乐道。

    不仅伙食好,在留苏预备部,留苏预备生的出国“装备”也早早被准备好了。

    除了藏蓝色粗呢面的丝绵大衣,浅灰色薄呢子面料的夹大衣,还有每人两套西服、一件粗线毛衣、一顶冬天的御寒帽子、6双鞋子、4件布衬衣、4条内裤、4双短袜套……此外,每人有一床深米黄色中等厚度的羊毛毯和一件浅米黄色的雨衣。男生有几根领带,女生有一小瓶香水、面油。”一位留苏学子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份留苏预备部为他们准备的物资清单。

    “作为一个穷学生,一下子获得足够穿戴五六年的衣物,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我们既体会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关爱之情,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回忆起留苏预备部的生活,曾经的留苏学子感慨万千。

    如今,让很多留苏生难以忘怀的留苏预备部已经不复存在。从1952年组建到1960年取消,留苏预备部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一闪而过,但人们不会忘记,一批批学子为祖国富强而赴异乡求学的梦想是从这里起飞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