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4)

  • 日期:2009-09-17 09:0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尊师重教的抓手

 

    光明日报的读者、天津南开中学教师田家骅提出了建立和确定“教师节”的建议。来信刊登在《光明日报》1982年7月20日第二版,是诸多读者反映稿之一。信中提出:“当前全国有两千多万教师,肩负着三亿青少年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们的肩上,教师应有自己的节日。日期最好在暑假后开学的第十天为宜。”据他后来撰文回忆,关于教师节的日期,经过了一番考虑。九月份节日少,正值新学年开学。9月10日建立一个节日,恰到好处。

    “这一讨论使更多人开始关注教师权益,也使社会上的尊师热情更为理性。很多人认识到,教师地位的提高涉及工资待遇、政治待遇、专业素质等方方面面,全面提升教师地位是一个紧迫、重要而又复杂、长期的问题,一些为促进尊师重教而奔走呼吁的人士希望寻找到一个抓手,很多人把目光锁定在了为教师设立节日上。”王忠人说。

    1982年7月20日,在对怀柔“打教师”事件及座谈会进行报道后,《光明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位普通教师的呼吁:“当前全国有2000多万教师,肩负着3亿青少年的教学、教育任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们的肩上,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日期最好在暑假后开学的第10天为宜。”

    这位投书《光明日报》的教师叫田家骅,当时是南开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在日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看到报纸对北京怀柔地区打教师事件的报道,我感到无比气愤和震惊。迫害教师的悲剧不能重演,黑白颠倒的历史不能重现!”他的倡议立即在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反响。

    1983年,“尊师节”的倡议在一些大学校园里兴起。如今已是一家出版社社长的陈锐军,当年还是暨南大学的大二学生,通过媒体得知了很多教师权益受损的案例后,他与同学共同创办了学生社团“尊师重教促进会”。他们不仅在校园里组织尊师活动,还在假期里到全国各地宣传。其中有一支队伍从广州骑车到了北京,一路发了数不清的传单,到北京后还将设立“尊师节”的建议表达给了团中央领导及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984年12月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拨通了一位《北京晚报》记者的电话,表达了希望将每年9月设为“尊师重教月”的建议。第二天,王梓坤的倡议即被报纸刊发。 “只有设立教师自己的节日,尊师重教才能形成一种氛围,才能成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共识。”王梓坤将呼吁设立教师节视为师范院校地位提高、教育质量得以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把这个建议的影响再扩大一些,王梓坤又找来了启功等著名学者开了一个座谈会,大家听到这个建议后都很赞成、很兴奋。《北京日报》第二天便刊登了座谈会的情况,把设立教师节的呼吁推向高潮。

    “其实,在社会各界为设立教师节奔走呼吁时,中央层面的有关部门早已开始推动教师节的设立。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全国政协等部门早就开始为此项工作努力。”全国教育工会原副主席范立祥回忆,“早在1981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教育工会原主席方明等17位委员就联合署名提出了设立教师节的提案。”

    1984年12月7日,教育部党组、教育工会分党组再次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每年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教师节议案终被通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