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3)

  • 日期:2009-09-17 09:01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引发舆论热潮

    怀柔县公安局对事件曾有不同看法

    本来,怀柔殴打教师事件性质是很明显的,处理起来并不复杂。但是从事件发生到打人凶手被法办,却历时3个多月,为什么?就是因为县公安局对事件性质有不同看法。

    杜导正对这次报道的见解和点子

    当时的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对于怀柔这个典型,说过一些新鲜的见解,他认为抓这个典型既有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普遍意义,又有其特殊意义:1?事件发生在北京这个首善之区,主要肇事者又是一个农村党员,说明这一问题更值得重视;2?事件的具体情节不轻不重,既不是一般歧视行为,也没有血淋淋的场面,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因此他决定抓住不放,连续报道,造成一定声势。 >>[详细]


    “如今思考怀柔打教师事件报道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该事件及类似事件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尊师重教之风,促进了尊师重教舆论热潮的形成。”王忠人说,“引发舆论热潮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解决事件过程中召开的3场座谈会,与会者的讨论将这起打教师个案上升为对教师地位问题的全面关注,推动了社会各界对教师地位的群体思考。”

    据具体负责组织3场座谈会的杨瑞回忆,《光明日报》对怀柔事件进行报道的当日,报社领导希望听取各界意见,决定邀请教育界人士参加“怀柔打教师事件”座谈会。座谈会分3天进行,怀柔县教育界及负责处理怀柔打教师事件的有关部门、北京市区教育界人士及知名教育专家纷纷积极参与。每天,热烈的讨论结束后,记者立即对座谈内容进行整理,第二天便见报。

    讨论第一天,话题集中于对“怀柔打教师事件”的谴责。第二天,座谈会成了教师、校长们反映各校教师权益受损情况的平台。第三天,话题升级为对教师价值与地位的热烈讨论。

    “教师工作到底是不是高尚的职业?”“教师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谈何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小学教师对四化建设的意义何在?”诸多问题在座谈会上被提出。

    “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他们的物质待遇本应该高一些,这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为教师权益奔走多年的方明等人情绪激动。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他们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关键作用,应该受到尊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很多人不愿意考师范院校,就是怕受歧视、受迫害。教师来源有困难,15年后师资质量将会怎样?教育的质量又会怎样?”景山学校副校长陈心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于学耕强烈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及师范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中央教科所教学法研究室负责人江山野等人则急切呼吁教育立法:“教师的权益保护从组织、制度和法律方面都应该有规定。尊重教师,不仅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公民遵守、维护宪法的责任。”

    当年参与讨论的景山学校原副校长陈心五,如今已经执教50多年。回忆起那场讨论,他认为,那是一场肃清十年“文革”错误思想流毒的洗礼。从“怀柔打教师事件”本身和座谈会的讨论内容剖析教师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教师地位的尴尬是“文革”期间蔑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蔑视教育和教师等错误思想流毒远未肃清的表现,是一些人对教育、科学、知识错误认识的表现。如今,教师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是因为“文革”后,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因为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教育已经由社会结构的边缘走入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