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北大灵堂今起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吊唁

  • 日期:2009-07-12 09:07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301医院西院4层3病床,护工们正在整理季老病房

北大百年讲堂,季羡林纪念灵堂在连夜搭建 记者 韩萌 秦斌 摄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

    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9时,季老在京病逝。

  网友悼念

    ●季节变换人无常,羡慕大师学识庞。林中顿减千秋树,世界都在喊彷徨!

    走好……

    ●近日刚刚读完季老先生《风风雨雨一百年》,知季先生终生不慕虚名,不事遮掩,不唱赞歌,是一个毕生真实的人;八十而后又写下大部头学术著作和大量文章,是一个终生笔耕不辍的人;所言所述入情入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终生思考不止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谥与季公,当之无愧。

    ●在我印象中,季老是最后一位真正的大师,在祝大师一路走好的同时,在当前学术浮躁和造假的现实情况下,可能真正的大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记者从季羡林之子季承处获悉,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季承表示,“我每天都去看望父亲,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脸上笑呵呵的。昨天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状况还不错,还坐在床上写毛笔字。今天早上,他突发了心脏病,我很快赶到了医院,当时他已经昏迷,医生没有抢救过来,因此没有留下遗言。他此前的疾病,也是因为心脏没有力气。但是,这次还是很突然。”

    季羡林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表示,对季老的去世非常意外,因为前两周的身体情况一直比较良好,他也未能见到季羡林最后一面,心情非常难过和遗憾。钱文忠还透露,季羡林最后两个月过得很幸福,因为儿子一直陪在他身边,胃口也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

    昨日,北大在发布消息时并没有用社会和舆论曾赋予季羡林先生的“国学大师”的称号,仅仅用的是“资深教授”的说法。季羡林先生生前也曾主动请辞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

  现场

    大师去矣 墨香难续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

    301医院季老的病房内再也传不出翰墨之香。

    昨日上午9时,季羡林先生辞世,并于中午12点左右转入太平间,享年98岁。

    病房里面养金鱼

    昨日下午,301医院季老病房内,季老的儿子季承和看护正在整理季老的遗物。季老所在的房间,不仅有书香之气,也布置得如同家一般温馨。

    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他所睡的大床,床上还挂着一幅梅花图,而在床前则贴着一张病历,透露着季老的身份。一个大开间的房内还放着书桌、书架、床头柜、金鱼缸、一盆绿色植物等。

    季老的看护岳阿姨已经看护季老一年多了。季老去世一事,让她极度难过,“季老平常就喜欢看书,写毛笔字,这房间内也有电视,但季老基本不看电视,”岳阿姨难过地告诉记者,自己很难相信季老去世的事,前几天还好好的,而且明明一大早还说着话呢。

    季老爱书。这样的爱好几乎伴随了他一生。在他的病房内,6层书阁的书架上曾摆满了书。不过昨日下午,这些书已经被搬走了。

    季老去世时,书架上放着一大堆写毛笔字的宣纸,还贴了一对吉祥娃娃。而在前不久,季老还养起了金鱼,配着绿叶植物,情趣十足。

    看护洒泪别“好人”

    季老隔壁病床的看护方阿姨告诉记者,平常季老坐在轮椅上,不方便去花园内溜达,就在楼道的过道处溜达。而自己去年年底见到季老时,季老的精神还特别好。

    医院的看护几乎用同一句话形容季老:人特别好。一位看护告诉记者,季老去世后,自己还专门向季老敬了个礼。

    而在季老的专门看护岳阿姨眼中,季老的好更是难以言说。她整理完遗物走出医院住房部大门时,旁边另一病房的看护还在安慰她。一谈起季老,眼眶就泛红,“她看护季老一年多了,季老人那么好,已经有感情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