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美术家 > 正文

黄宾虹(2)

  • 日期:2012-07-05 08:35
  • 来源: 学习网友
  • 浏览:
  • 字体:[ ]
《阳朔》  ③北平时期(1937~1948年)。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7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遂杜门谢客,埋头创作和著述。这时他的山水画,直追北宋,并以惊人的勤奋,不断整理历年游历的写生画稿,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1943年,他80寿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日本顾问设置祝寿会,黄宾虹拒不出席。其友人和学生,在上海举办了黄宾虹80寿辰书画展览会,印行特刊,出版《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著《八十感言》,期望否极泰来。  ④杭州时期(1948~1955年)。1948年,应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聘请,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定居西湖栖霞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极为兴奋,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大公无私,真正的民族复兴时期到来。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他虽因患白内障视力减退,但仍作画、著述、教学,十分忙碌。1953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联合举办黄宾虹90寿辰庆祝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4年,在上海举行黄宾虹先生作品观摩会。翌年,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月全国委员会委员。2月,胃癌病重,他还勉强作画。3月24日弥留之际,犹念:“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他留下遗嘱将藏书藏画和本人作品、手稿捐献给国家。25日逝世,安葬于南山公墓。政府以栖霞岭故居为黄宾虹纪念室。  绘画创作和理论著述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在继续探索中停止了呼吸。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其意不师其迹,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他一生八上黄山,东南到雁荡、武夷,南至香港、罗浮,西南至桂林、阳朔,西至峨眉、青城,北至嵩山、泰山、燕山。只要有条件,从不放过游山写景的机会。他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举凡昼夜朝夕,风晴雨雾,季节气候,岩石林木,必记录其景观特色。他还重视历史沿革,时代兴替,人文风情,以及沧桑变迁。看山看入骨髓,摄情景于笔端。    《黄山》  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其中,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其特点是将画中的山峦、树木等画的墨厚密重,而将房舍、云水、路径等调节空间结构的景物以空白留出,使大面积的黑与小面积的白形成对比,使人不觉得闷塞板滞。后者虚中见雄逸。从章法上看,有山重水复,或层峦叠嶂,或平远千里的全景山水,也有半边一角,竹树岩泉的小景山水。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我似古人,孰若古人似我”。他晚年的画,呈现出前无古人的画貌(见彩图《拟笔山水》(中国现代))。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黄宾虹的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写过《师寰簋》《颂鼎》《叔夜鼎》《善夫克鼎》。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他的书法造诣,是他画法的基础。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