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作品”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评述”即是“说”。但是,“说”比“评述”显得要简单一些,通俗一些,方便一些,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产生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例1. 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然后开“说”:同桌之间互说——前后桌之间互说——在班内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合理、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说”以后,趁机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不但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例2. 欣赏校园的春天的时候,学生对春天的描绘就可以大“说”特“说”。由于学生对如何用画笔描绘春天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先说说有哪些现象可以表明春天来了、如果要表现春天我们可以描绘哪些景物、关于春天有哪些词语、文章、歌曲、诗词等,学生“说”着“说”着就会感到“原来美好的春天这么好描绘!我们平时怎么没有注意到!”此时趁机再出示一些表现春天的绘画、雕塑、版画等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把作品与自己的刚才的想法进行对比,想象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的。教师在旁适时讲解,学生同时也了解各种艺术表现方法,如果有可能,教师再现场示范一下简单的绘画等技法会更好,或者用多媒体演示一下也可以。学生会用他们充满激情的灵魂去欣赏、去创作,当然也激发起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例3. 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收集喜爱的作品,并带入课堂展示,学生先自己介绍带来的作品,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评点。由于存在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评述气氛相当热烈,为了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每位学习个体都进入主动欣赏的角色中,学生由被动欣赏转入主动欣赏。此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山水画的欣赏同语文课中诗词的欣赏结合起来进行评说。如讲到南北宋山水画时,把北宋山水画家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同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比较;把南宋山水画同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秦观诗词进行比较。这又完成了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教学活动。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