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记载越王勾践事迹的历史资料, 成书时代较早而史实比较可信的, 当首推《左传》和《国语》.这两本古籍都是战国时代的人利用春秋时代的历史记载编纂而成的专门记述春秋史事的文献.《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按春秋时鲁国国君的年代记叙史事.在《左传》的`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中, 曾大量记述越王勾践的事迹.《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春秋时各国的史事都分国把它编纂起来.《国语》中有《吴语》和《越语》上、下共三篇, 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战争胜败的经过.但在这两本史籍中, 完全没有关於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的记载.其次, 当推西汉时司马迁作的《史记》.这是一本记述从上古到西汉事迹的纪传体的通史.司马迁作《史记》时曾经广泛搜罗先秦的古籍资料, 访问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但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中, 司马迁也仅记越王勾践曾经‘置胆於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 而绝没有关於越王勾践曾经卧薪的事.到东汉时, 袁康、吴平作《越绝书》, 赵晔作《吴越春秋》, 专门记述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史事.这两本书, 在先秦占籍的基础上, 又掺入了一些小说家的怪诞离奇的传闻, 其可信程度已大打折扣.但前书既没有说到卧薪, 也没有提及尝胆;后书中的《勾践归国外传》, 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於户, 出入尝之, 不绝於口', 而根本没有卧薪的事.这样看来, 尝胆之事, 最早出现於西汉的《史记》;而卧薪之事, 到东汉时还没有记载.
据考证, 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 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 最早见於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 (载《东坡续集》卷九) .这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北宋的苏轼为三国时的孙权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书信, 信中苏轼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时曾`卧薪尝胆', 它的内容原与勾践是不相干的.到南宋时期, 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 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又说: `夫差即位, 卧薪尝胆.'以后, 马骕在《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 都把卧薪尝胆说成是吴王夫差的事情.与此同时, 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礼》, 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 又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然则, `卧薪尝胆'的词语原是由北宋的苏轼提出, 从南宋到明朝, 此事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 尚没有定论.到明朝末年, 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 渲染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清朝初年, 吴乘权编了一本简易通俗的史书《纲鉴易知录》, 书中写道: `勾践反国, 乃苦身焦思, 卧薪尝胆.'不久, 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 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也就愈传愈广.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 越王勾践`卧薪'之事, 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还是有记载的.该书的《勾践归国外传》说: 越王勾践当时`苦身劳心, 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什么是蓼? 清人马瑞辰解释说: `蓼, 辛苦之菜也.' (《毛诗传笺通释》卷六) `蓼'这种苦菜积聚得多了, 就成为`蓼薪'.《诗经·东山篇》有这样的话: `有敦瓜苦, 蒸在 (蓼) 薪.'意思是说, 圆圆的苦瓜, 生在众多的蓼菜中.勾践为了磨炼意志, 准备的蓼菜一定很多.`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这样, 上述《吴越春秋》中的话语意就十分明显: 勾践那时日夜操劳, 眼睛疲倦得想睡觉 (`目卧') , 但他忍耐克服, 用苦菜 (`蓼薪') 来刺激, 打消睡意.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 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 `卧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折磨整个身体.后人把`卧薪'说成是睡在硬柴上, 那是对《吴越春秋》意思的误解.
卧薪尝胆的故事若是真的, 何以历史记载却出现得这么晚, 似为后人所编造和误传;若说它是假的, 却又流传得这么广, 二说似都有所依据.另外, 卧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吴越春秋》中有无记载? 这些问题, 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郑嘉融)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