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的有关“问题儿童”理论,对于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的差生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初中阶段,具有攻击型问题行为的问题儿童对教学秩序的干扰是十分严重的,他们的辍学率也很高。攻击型问题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卫生研究理论把攻击型问题行为称作“行为障碍”,把退缩型问题行为称作“情绪障碍”。据《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刊载的《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刍议》一文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1984-1985年对5680例儿童少年调查,发现行为障碍发生率达20.7%,情绪障碍发生率达25%。
又据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