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第一中学 刘合奎 韩用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对于自己所追的星,青少年学生会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对他的比赛更是一场不缺。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明星的画册、唱片,收集明星们的一切资料,从生辰星座、身高体重、兴趣爱好、服装的品牌到恋爱情史,如数家珍。他们下课说星,上课也谈星,甚至会因为对明星的发型等意见不一而争论不休,大打出手。他们极力效仿星的发型、穿着风格,喜欢星们喜欢的一切,为星哭为星笑,以知星为荣,以不知星为耻,好像活着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了关注他们所喜欢的星。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少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一、“追星”现象产生的原因
1.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大众文化领域,祖国内地、港台甚至海外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便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它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2.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日益扩大的态势。
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人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注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少年的青睐的重要原因。
4.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5.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从众心理。青少年时期,伴随着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成功的事业、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在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学生,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