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深入,一气如话
- 日期:2010-03-26 08:4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赏析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先进的中国人,在他历尽艰辛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斗争的需要,常常到各地发表演讲,宣传革命的主张,鼓动广大的中国人民投入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演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不虚张声势,故作姿态使听众感到有一种自然地要听下去的趋势。毛泽东在1956年曾说过:“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叶剑英在1981年回忆孙中山时,他说:“50多年前,我曾多次聆听过孙中山先生激动人心的演讲,孙中山先生铿锵的声音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1924年5月2日,孙中山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上的演说,正体现了他演讲的风格。这篇演讲是为纪念黄花岗牺牲的七十二烈士的,故全文始终以黄花岗烈士起义来作为线索,前后一致,主题鲜明。演说开始,孙中山先以纪念说起,由纪念的日子是:“失败的一日”中引出“我们还要来纪念,所纪念的是哪一点呢?”这一问题,然后自己作答,说明“不是在他们当时事业的成败,是在那一般烈士当时所立的志气。”紧接着,孙中山又提出“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立了什么志气呢”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孙中山简单介绍了起义当时的形势,说明烈士们明知起义十分危险,还是决心要起义,可见“他们的用心是很苦的,立志是很深的。”虽然他们起义的实力很小,但他们存有希望,是“以身殉国,来唤醒一般醉生梦死的人民。”到这里也就回答了他们所立的志气是什么的问题。
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在他们起义失败几个月之后,武昌起义获得成功,这证明他们的确没有白死,因为他们“以死唤醒国民,为国服务的志气,达到了目的。”这以后,孙中山话锋一转,联系到听演讲的诸君,希望大家“不是空空来纪念,要学他们的志气,尤其要学他们的道德观念。”“从什么地方学起呢?”在发出这一新的提问以后,作者又指明了首先要求学问,“有了学问之后,便要立志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一知识分子应该走的正确道路。这样,作为一个问题刚解决,又带出下一个问题,一步又一步地深入下去,极其自然、顺畅地把议论引入精要之处,清晰而透彻地阐明了向黄花岗烈士学习的问题。由于这篇演讲是由一连串的设问、解答组合而成的,且衔接自然,用语平易,中间没有丝毫隔断,因此全文贯穿着一种气势。可谓“一气如活”则无隐晦之弊。”“一气如话”四字,前辈以之赞诗,予谓各种文词,无一不当如是。如是即为好文词。”(《窥词管见》)孙中山的演讲向来注重此种气势,他曾说过:“演说如作文章,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见赵振宇《孙中山的演讲为什么受欢迎?》)由于演讲中有了此种气势,听看顺势而下,极易与演讲者的思路融合,从而使演讲达到极佳的效果。有些演讲者不明此理,演讲稿写得不怎么样,甚至文理不通,词语不顺,却一味在演讲时虚声张势,这显然是徒劳无益的。从孙中山的这篇演说也可以看出,一种气势的形成,并非一定要有什么惊人之语,关键是文意的表达顺畅自然。这如山间溪流,在密林中穿行,回环曲折,其流迟缓,自然难成气势;但将其冲出山涧,奔腾而下之时,那一泻千里之势则赫赫在目矣。孙中山的演说始终贯穿了这种气势,使得演讲达到成功。(转引自赵振宇“孙中山的演讲为什么受欢迎?”,《演讲与口才》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