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促、有力的节奏
- 日期:2010-03-25 08:5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对部队的演说》赏析乔治·华盛顿(1732—1799),美利坚合众国的奠基人,第一任总统(1789—799)。是美国历史上著名总统之一。1775 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他担任十三州起义部队的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军队进行了浴血奋战,最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篇演说词即是华盛顿对参战部队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全文不足七百字,但感情激荡、义正辞严,具有很强的鼓动性。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华盛顿在演讲一开始即将战争的紧迫性和“要么奋起反击,要么屈膝投降”的最后抉择摆全军战士面前,从而点燃他们胸中仇恨的火焰,坚定了他们誓死的决心。然而这种鼓动并不是一种廉价的感情的激动,而是要人们做出的决断,所以华盛顿在演讲中以极精警的语言阐明了这次战争的性质和意义,并从这一点对交战双方的力量作出了令人置信的判断“在自己国土上为自由而斗争的自由民胜过世上任何受人驱使的雇佣兵”,这就提起了战士们的战斗激情。接着,华盛顿又以“自由、财产、生命和荣誉”系于战士一身来强调了这场战争的意义;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强弱力量的对比,从而再次表明了“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的坚定信念,使演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然后像交响乐队的指挥最后有力的一挥,戛然而止。如同音乐需要鲜明的节奏一样,写文章、做演讲也必须要有鲜明的节奏感。“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丝繁奏中,必有声窃渺处。”华盛顿这篇演讲,节奏感就很强。
因为这是对即将投入战斗的战士的动员,所以用语简促有力,给人以急促、紧迫之感。如果用一些缀上长长修饰语的长句子,那么这种舒缓的节奏必然要减弱临战前的紧张气氛。在这篇演讲词中还多有句式相当的选择句,如“要么奋起反击,要么屈膝投降。”“若不克敌制胜,就是捐躯疆场,”这就使节奏出现了回环跌宕,加深了人们的印象。特别是一些排比句式的运用,如第一段开始的四个分句;第二段一开始的“祖国的尊严,我们的尊严;”第三段的“我们正在流血受辱的祖国寄希望于我们的勇敢和战斗,我们的妻儿父老指望我们去保护,”像战鼓那样,不仅加重了全文的气势,而且这富于跳动的节奏会使听众的感情自然地合着这跳荡的节拍激荡起来。节奏,是由于字音的长短和轻重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因此,一般表现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激烈的情绪,迅猛发展的进程,节奏就要快些,这便于创造出一种激烈的气氛;而表现相反的情形节奏就要慢些,这可以创造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宁静而柔和的氛围。所以演讲家在演讲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听众时,总是要巧妙地变换他演讲的节奏,才能抓住听众的情绪,使听众和演讲者的感情跳荡合着同一节拍,产生强烈的共鸣。曾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也是一位演讲名家,他的演讲也十分注意节奏的掌握。他在罗马和巴黎的讲话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危机时期和和平时期的讲演也大相径庭。他在1958年6月1日在国民议会上作出的声明就是最突出的一例。这篇讲话通篇句子简短有力,用一连串的分词,正是以这样的句子所形成的短促有力的节奏衬托出了局势的危急性和挽救危局的紧迫性。如他说道:“国家日趋衰落,法国的统一直接受到威胁。阿尔及利亚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科西嘉岛受其传染,也动乱纷纷。在本土,与此对立的运动使这样的情绪和行动时时加剧。军队为了崇高的使命而浴血奋战,经受了长期的考验,但是政府的严重失职使他们感慨万分,我们的国际地位下降,甚至在盟国中我们的威信也越来越低。这就是国家目前面临的局势。”(法克洛德迪隆译自《戴高乐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