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社交口才 > 正文

演说的结束

  • 日期:2010-03-25 08:47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不论做什么事情、结尾总是一个关键。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应当这样看,好的演说的终点,也是思维的起点。换句话说,要做到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些平谈的结束,往往有可能使千尺之仞,功亏一篑。比如有人这样结束演说:……上面的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现在完了。这句话还不算画蛇添足,但是也不能说是好的结尾。因为话讲得太直,太没有余味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失败的结束。能给人一点什么思考的余地呢?不能,而且结束太唐突。我们要干脆,但不是唐突。其区别在于,前者不但把话讲完,而且还注意结尾的圆满而不拖延;而唐突是不管问题讲得清不清楚,也不注意结尾要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总体的印象,不作强调,不作必要的概括,也没有高潮,就突然说完了。这好比一位朋友谈兴正浓时突然站立告辞。当然,说废话的更是要不得了。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当演讲者在津津有味画蛇添足时,听众乒乒乓乓起身离座了,至少是如释重负地吱吱喳喳聊天,混乱不堪。带着这种“乱”的心情离开会场,就冲谈了演说的效果。据说有一个民族,有个古老的风俗,全体集会时,发言者只准用一只脚站着讲,不管讲不讲完,站不下去就算结尾,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那么,怎么才能把演说的结束搞好呢?把要点作一个总结读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人都会感到它的编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每阐述完一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后,都有一段称作《简短的结论》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作者用非常简炼的语言,把前文最重的事件简单地罗列出来,然后作一段理论的总结。当全书完成后,又有一篇全书的结束语,对全书作了六点概括。这六点一直被各国无产阶级看成是革命经验的结晶。这点经验对我们的演讲如何结尾有很大的启发。演说是口传之事,不消几分钟,我们的话题便可以上天下地,无所不至。听众很容易忘记原来的题目。但往往演说者忽略这一点,他们自以为不管什么材料,自己谈问题的焦点都一直是集中的,殊不知这些问题已经是本人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出来的。对于广大听众,只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就难以与演说者有同样的思维逻辑。因而,在结束时,要把自己宣传的要点概括、总结。一是提醒,二是强调。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有人这样概括说:你开始对听众说,现在将要告诉他们一些什么,然后开始讲述,到了最后,要再次申明,原来要告诉的东西已告诉过了。这种结尾可以让听众更加明晰你的要点。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