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社交口才 > 正文

辩论靠口才吗?

  • 日期:2010-03-16 10:0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张仪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凭三寸不烂之舌,从一介寒士,跻身秦相的显要职务。在他寒微时,一次出行楚国,陪宰相饮宴。忽然有人报告,宰相失去白璧一块。张仪受到怀疑,被吊打一顿后,赶出大门。他挣扎着爬回家里。老婆见丈夫这般狼狈,大骂:“你不这样搬弄是非,到处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笑着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说:“舌头倒还在的,怎么了?”张仪说,“舌头还在我就放心。”张仪所处的时代,说客们为纵横捭阖之谋,朝秦暮楚,游说诸侯,一言合意,立即卿相;一语失言,垂橐而归。对一些人说来,有舌头就有一切,因此张仪舌头尚在而大感欣慰,这是毫不足怪的。但事实证明,纵使一个人的口才再好,如说的不是真理,也会在实践中碰壁的。战国的公孙龙是诡辩家,他最有名的诡辩论是“白马非马”论,他的理由是,马不过是指马的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既然颜色不等于形状,那么,白马也不是马了。宋国一个雄辩家儿说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并在参加齐国稷下学官的学术大辩论中,用滔滔不绝的宏论战胜了所有的论敌。一次,他骑着白马通过边境关卡时,被士兵拦住马要求纳税。于是儿说又施展他的雄辩术,大谈白马非马的道理,可是在场的百姓只是笑,他们根本不相信,眼前这匹马会不是马。最后,士兵坚持不交税就不能过关。最后,儿说只有乖乖地掏了腰包。这说明,纵管你的口才如何好,虚伪的言词和荒谬的思想,不管蒙上什么样的花衣服,总是经不起事实检验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