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引起反驳
- 日期:2010-03-16 10:02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法拉奇的提问并不总是为解决疑难而提出的。有时,她对对方的观点已经事先清楚了,但对方在谈话中模棱两可甚至讲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法拉奇就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去逼对方反驳自己,从而使那些隐藏着的观点鲜明地突现出来。不管她内心多么反对对方观点,决不会自己说出来代被采访者说话。试看她与卡扎菲的另一段对话:法: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我不会忘记,希腊独裁者帕帕多波勒斯也谈革命,而皮诺切特和墨索里尼也干革命。卡:如果革命是由群众进行的,那么,它就是人民的革命。甚至,革命是以群众的名义由别人主使的,这仍然是革命。法:1769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的事情不是革命,而是一次政变。卡:对!可是,以后它转变成了革命……今天,在利比亚实际上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法:是这样吗?怎样解释人们到处只能看到你的照片?甚至在过去的天主教堂,现在作为货栈的房屋下也布置着你穿军装的巨幅照片?在我们的旅馆里,甚至有出售中间绘有你肖像的银盘子。卡:我有什么办法?人民愿意这样做。我应该做什么,阻止他们?我能够禁止他们?法:呵,可以的!你可以的。你禁止过许多事情。
除了禁止,你没有做其他什么事情。因为你欢迎这件事,就不想阻止对你的个人崇拜?为什么电视中不停地唱赞美你的歌曲?你见过那些举起他们的拳头,高喊“卡扎菲!”“卡扎菲!”的发出尖叫和狂吼的群众吗?卡:我能够做什么?法:在童年,我经历了对于墨索里尼的同样的场面。卡:……人民爱戴我……法:既然人们这样爱戴你,为什么你还需这么多的护卫呢?在到达这里以前,我曾三次被武装的士兵截住进行盘查,好像我是一个罪犯。在进门的地方甚至还有一辆炮口对准大街的装甲车。卡:请你不要忘记,这里是兵营。法:对,可是你为什么住在兵营里呢?卡:我的大部分时间根本不是在这里度过的。可是,在你看来,这些防卫措施是为了什么?法:因为你害怕被谋杀。的确,有些人曾经多次企图谋杀你。你看,法拉奇在这串串妙语连珠的提问中,其实表明了多么鲜明的观点。这些问题虽然都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的,但明眼人可以看出,到底谁始终占着主动地位。怯拉奇通过层层深入的不断提问,故意逼使对方在招架之中,暴露自己的观点。从这些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正义凛然的立场,嫉恶如仇的义愤以及尖锐泼辣的语言。值是一提的是;法拉奇选取的事实非但确凿,而且是经过精心的挑选的。如挂像的地方,她举出了对神明顶礼膜拜的天主教堂,其中的喻意不是很清楚吗?她还问为什么“进门的地方甚至还有一辆炮儿对准大街的装甲车”,也颇费一番苦心。为什么炮口对准的是“大街”,也是不言而喻的。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首先她有正义感,爱憎分明。她说过:“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人们就告诉我,主持正义,抵抗邪恶和压迫,寻求美好的东西,是人类最崇高的活动。”她又说过:“我在采访这些政治人物时,不是把自己当作对所见所闻毫无感情的一部录音机。我在每次采访中都留下的心血,并深入到环境中去,……在向我们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这些问题,也是怀着这种感情去了解这些掌握权力的或反对政权的人物是以什么方式决定我们的命运的。法拉奇在采访时,对那些处处打着人民的旗号而强奸民意以维护自己独裁统治的人是十分憎恨的,因而在提问中处处体现自己鲜明的立场,为追求真理,不畏强暴。
其次,法拉奇善于深入调查研究,采访前周密的准备工作是关键。对采访对象的特点及人格都作详尽的了解,然后拟定提问的大纲,还事先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手准备,如对某个问题可用多少种不同方式发问,都先设计好,使自己保持主动地位。平时,她经常研究采访对象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现状及历史,还掌握最新的动向、民情等,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并努力把材料消化,以便在采访时运用自如。她说准备工作的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由于材料熟悉,所以能迅速判断对方答话的真实价值,从而准确地作出反应。她这点成功经验也能从其他记者身上得到证实。掌握提问技巧,是法拉奇提问艺术的第三个特点。法拉奇能掌握访问的脉博,在谈笑风声中,往往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关键处,突然单刀直入;她提问的语言狡黠锋利,时而朴实,时而幽默,时而宽容,时而偏狭。总之,提问的方式变化无穷,妙语连珠。在访问波兰罢工领袖瓦文萨时,对方知道她问题提得很尖锐,神经过度紧张。法拉奇却在见面时不谈正题,说一些解除他紧张情绪的话。待空气缓和了,她突然说:“这就是开场。帷幕已拉开。观众就要问:该出现什么事情了?”然后就开始进入正题。这种技巧是与她高度的思想素养与学问素养分不开的。她阅读过大量书籍,对政治、哲学、历史、艺术、文学都有较深的研究,自己还会写小说,曾写过畅销书《一个人》,获过大奖,销过百万,这些知识为她的才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奇说过:“采访就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所以,为了维护真理,她严格按照真实的原则。她采访带录音机,不仅为了表面“准确”,而且为了从谈话者细微的语言差异和语气的高低不同去思考对方说话的真实程度。她的稿件一般不让人删节,因为可能导致片面。她写的《瓦文萨访问记》被伦敦《泰晤士报星期版》删去三分之二,她极为恼火地说:“这破坏了我们的合同。简直是背信弃义。我事先有过招呼说我的访问记会很长,但一个字也不能删。现在我成了说谎者了。我从来不欺骗人。为了进行访问,我是拼了命干的。因为写访问记是我的乐趣、我的骄傲、我的许诺……如果被允许的话,我要和《泰晤士星期版》的主编决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