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眼神察看法
- 日期:2010-02-17 11:1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那么,孟子是如何观察人是否邪正的呢?孔子观察的是人的行为,而孟子则主张察看人的眼神:“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孟子·离娄章句上》)这种观察方法可谓是曾为游说而尝尽千辛万苦的孟子的肺腑之言。一般只看“眼神”,难免不准确,所以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眸子。即在倾听对方谈话内容的同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神,以此来判断他的为人,或者他当时的心态。那么,如何从对方所说的话来判断其为人呢?孟子曾经说过:“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偏颇不正,那就表示此人的心已为欲所蒙蔽;如果淫秽不堪入耳,那就表示此人生活放荡:如果乖戾荒谬,那就表示此人心术不正而不讲道理;如果支吾其辞,敷衍搪塞,则表示此人已经理屈辞穷。观察对方的言与行 孟子所说的这些判断依据,其实也都相当平常,易于了解的。仔细一想,不难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曾下意识使用了这些判断依据。不过,若想正确而有效地使用这些依据来研究判断一个人,那就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至于孔子的人物观察法,正如上面所说,乃是主张观察对方的行为(包括其动机与目的在内),与主张“听其言,观其眸”的孟子,似乎大异其趣。其实不然,孔子并非无视“听其言”。《话语》有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的话,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言语的功能。但是,言与行相比,孔子更重视行。只要看看《论语》中以下的话,即可明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君子不以言举人。”(卫灵公篇)并且,孔子有位弟子名叫宰我,能言善道,较之孔子另一位弟子子贡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因为宰我太能言善道,孔子似乎特别讨厌这个弟子。宰我在《话语》中,虽然出现了几次,但每一次所扮演的是被孔子严加批评的角色。有次,孔子斥责宰我之后,有感而发地说:“从前我对人的看法,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不同了,在听其言之后还要观其行。这完全是宰我的缘故,才使我改变了看法的。”由此可见,孔子在观察或评价一个人时,比较重视行,而不是言。总之,把以上所述加以归纳,孔子与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所强调的人物观察依据,共有以下三要点:(1)注意对方的眼神(2)倾听对方的言语(3)观察对方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