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和两种记忆的问题

  • 日期:2011-06-20 07:53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按照常识,遗忘是“记忆的丧失”(《利特雷法语词典》)。但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目前不能回忆起的单词,几小时以后能够回忆起来。所以,一般来说,回忆的无结果并不经验地意味着记忆的永久性“丧失”。所谓“丧失”只不过是解释遗忘的一种方式。1.退化假设——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记忆退化说,其依据是:练习的缺乏;痕迹结构的逐渐分解。(1)练习的缺乏——它可能是遗忘的最古老解释。桑代克(1921)以联想主义的观点发展了这一解释: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想关系没有机会重复时,联想力的强度就随着时间自发地减弱,直至不可逆转地消失,换句话说,遗忘是因为与习得痕迹有关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失用。这个假设受到心理学实验的猛烈批评。联想主义心理学家自己也指责该假设缺乏普遍性。麦克乔(McGeogh,1932)指出,在联想关系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也有长期的有效保持。此外,关于正确回忆的减少,也可以援引练习缺乏以外的原因来解释,其他因素也能解释遗忘。在我们看来,用这个模型来解释记忆有点过时,它把记忆看成是独立于其他心理功能的一种功能。但是,如果把该假设的理论框架搁在一边,那么应当承认,就我们目前的知识而言,也只能指出该假设的局限性:记忆的生物生理结构分解过程不必然地不相应于对正确回忆的减少有影响作用的另一种性质的过程。总之,我们在研究短时记忆时会遇到类似的假设。(2)痕迹系统的逐渐分解——我们知道,这一假设相应于格式塔理论提出的三种可能性里面的一种。根据这个观点,遗忘的原因不是缺少练习,而是痕迹系统缺乏组织,系统内部的平衡过程不能够重建痕迹。但不管怎样,遗忘主要地还是与痕迹的特征有关,这似乎又回到前一种假设上。2.皮亚杰理论中的遗忘——皮亚杰的理论似乎也承认记忆的衰退,原因是图式活动的不充分和记忆表象的特点。其中可分为几种情况:(1)图式的缺乏——这是最简单的原因。当儿童不具备分析问题所必需的图式时,儿童就不可能理解问题的条件,不可能对见到的事件作正确的描述,因而也不可能保证正确的回忆,尤其是因为记忆主要依赖于表象和语言。
     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记忆。(2)图式之间的不协调——当多种图式干预记忆活动时,图式之间的不协调就成为遗忘的一个因素。(3)图式分化和运作的不充分——没有达到最终平衡状态的图式可能由于同化的变形而导致记忆变形。但随着图式的发展,记忆也将得到改善。当运用运算图式来整个地重建物体的本质属性时,图式就会在表象加工和表象激活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图式是否适合记忆的保持依赖于图式的分化程度:主体越能精细地分析遇到的情景,图式就越可能分化,在这方面,重要的是顺应。从这一角度来看,导致部分遗忘、或真正遗忘和全部遗忘的可能因素有:第一,在物体的属性方面分化不够充分。例如,物体具有某些属性,经历了某些状态,而图式活动没有把握住物体的形态特征,这或许是因为物体属性的“任意性”,不能从逻辑推演中得出;或许是因为在记忆过程中,由于不能顺应材料的特征,图式不能充分地分化。在这种情况下,记忆表象部分地取决于物体的特殊形态特征,部分地取决于有关的图式。但是,如果表象仅仅反映了“抵制”图式的物体形态特征,那么表象也相对独立于图式。表象没有图式的支撑,不仅仅简化和混同原来物体中清楚区分开来的各个部分,而且在回忆的时候也不可能被激活。其次,动作的不充分。图式的保存在于能促进图式运作的新情景的出现频率:图式所适应的情景越多,图式就越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并能更有效地作为记忆的“支柱”。
     相反,过度分化的图式仅包容非常特殊、出现频率极低的情景,保存的可能性将是很小的,不可能重建或回忆需要记忆的物体。后两种情况既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儿童。3.新联想主义和抑制假设——新联想主义根据巴甫洛夫的抑制概念来解释遗忘。众所周知,当一个条件刺激不再伴随着一个非条件刺激(强化物)时,条件反应就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实验中条件反应的消退不是最终的消失。消退是主动的抑制过程,记忆可能随着时间而消退,也可能自动恢复:消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呈现条件刺激,“解除抑制”的条件反应会重新产生,其强度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新联想主义者从条件反应中得到了启发,但他们同样知道,对人类来说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他们也强调,使用巴甫洛夫的概念来解释人类记忆更多地是因为动物条件作用和记忆过程之间形式上的类似,而不是两种心理机制的等同。除了这点之外,新联想主义的观点颇有争议。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