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家长做饭非常重视,因为她影响孩子和家长的生活质量,它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假如说我们天天一家人不在一起吃饭,一家人又没时间一起沟通,那孩子会怎么说家人呢?我的家在哪里呢?有一种饭,心理学家把它称为“母亲的味道”。
现代社会中的高效率高节奏致使家长的失职。特别是很多妈妈既是职业女性,又要照顾家庭,实在是身心疲惫。这样的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孩子。有些孩子是剖腹产,这样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心理经历不一样。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迫离开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一些不安全感,有一些焦躁和不安。如果妈妈再没有对孩子耐心的做身体按摩和母乳喂养,那么安全感就更加减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还没有察觉,等到孩子上学了,突然发现孩子竟然有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应对,对孩子责怪增多,赞美减少。孩子就更加的胆小焦躁。而这个时候,“一家人一起吃饭”确实是个不错的应对方法。没有什么方式能比在一起吃饭更给孩子安全感,家是心灵的港湾,有了妈妈的爱,有了家的支持,心灵的力量也会强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如果连做饭的时间也没有,你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你的工作都紧张到那种程度,那么你的孩子将来就会恐惧工作。因为他会觉得,为了工作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干脆不工作了吧!连工作都不要了,学习也没什么用了。
(三) 拥有感激之心,学会宽容,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
保障孩子生活幸福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感激之心。感激之心是人类一切幸福的根源。心存感激越多,幸福就越大。具体做法:2岁,感谢每天有充足的食物。4岁,爸爸妈妈辛苦了。6岁,今天感谢什么?7岁,感谢老师。12岁,感谢社区。16岁,感谢生命。18岁,感谢大学。父母应该从点滴入手,感谢所穿的衣物,感谢周围人的关怀……感激之心是十分容易获得的。形成这样的感激之心,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幸运的成分,他会珍惜他所拥有的,并以积极的心境去赢得更多的感激之物,达到良性循环。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感激,感激自己所得,宽容别人的错误。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虽然这样说起来很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大的困难。我们都钟爱自己的孩子,总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怕孩子受委屈,也许当孩子还没有感觉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为他鸣不平了。可是这恰恰是孩子不快乐的源泉。古话也说:“吃亏是福”,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要给孩子幸福的感觉,家长要做的就是:“少抱怨,多感激。每天在睡觉之前和孩子一起想一想:今天我最应该感谢谁。让每天感谢一个人成为一天的最后一道甜点。
对别人宽容,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要有宽容的态度。宽容和赞美,对于现代的家长来说,似乎都比较容易做到。自从周弘教授的赏识教育推广之后,人们慢慢认识到赏识比批评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宽容和赞美也渐渐多了起来。可是宽容不等于溺爱,赞美也不等于奉承,宽容,赞美,客观缺一不可,所以客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段时间看报纸上的一篇报道提到:贵族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不被小学老师看好,这些孩子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喜欢动手做,不听指挥,一脸的盲目自信。有些孩子因为上普通小学不适应,不得已又转入贵族小学。我认为这不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是会与环境和谐相处,会学习会交往,能正确评价自己,并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那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失去了抗挫折能力呢?我想就是缺少客观的评价。
宽容+赞美+客观=幸福人生,有心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一个量表,记录孩子的优势和弱点。让孩子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
(四) 以身作则,学会平等倾听。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交流模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做老师的都可以发现:班级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定是会听和会问的孩子。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提问和回答问题中。会听的孩子随时都注意倾听自己周围的人再说什么,而不会听的孩子往往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周围的环境。如果孩子还没有一个会听的好习惯,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的交流模式是否需要优化。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是不是做到了认真倾听。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模式会一直影响他一生。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