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博发表了一系列的“亲子互动”短文,有博友问:“你这谈的不是家庭教育吗?干嘛说是亲子教育?”我回复道:“不!我不谈家庭教育,只谈亲子教育。”
是的!我早就抛弃了“家庭教育”,而且我坚决主张不要“家庭教育”,当然不会再谈“家庭教育”。
我这不是开玩笑,真的!
为什么要抛弃“家庭教育”?
我开始工作就是教书。在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时,经常需要会见家长,谈话免不了涉及家庭教育。为了更好地和家长交流,我于是逼迫自己进入“韦编三绝”的年代,几乎所有能够买到、借到的教育专著,都要读个大概,然而说到融会贯通,实在微不足道。
80年代在教育部编写小学教材是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工作需要,有机会向来自世界各著名大学的教育家学习各种先进教学法,也获得深入社会进行田野视察的训练。那十年的收获就是脱离纸上谈兵:其一,在多位名师主持的“工作坊”中学习了“体验式教学法”,掌握了体验式学习教材的设计技巧和教学技术;其二,接受了英国式的拓展训练,学习到激发学生潜能、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启发想像力与创造力和解决难题能力的体验式训练方法;其三,体会到心理学和社会学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于是向这两个领域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这些学习,以及后来在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中,来自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回馈,让我开始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目标、运作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怀疑。
那时欧美的教育家已经开始放弃“家庭教育”这个概念,代之而起的是“亲子教育”。只有美国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 Thomas Gordon)还在大力推行他的“效能父母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家长在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以后,就可以“与孩子的双向沟通畅通无阻”。当时美国舆论界评价他的“效能父母训练”是:
● 改善孩子和父母的摩擦、发脾气和说谎情况
● 家庭气氛更为温馨、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 亲子共同建立家庭规则并能确实遵守
● 父母能教养出更有责任感的孩子
● 家庭中不再有强调权威、独裁的父母
● 亲子之间建立起友谊与互相尊重的关系
我那时对于“家庭教育”的思考还只是停留在“不称职家长”的层面,于是很快就接受了他的理论。
90年代末年我接受中国一个乡镇的邀请,以教育规划顾问的身份协助当地政府办一个新型的双语幼儿园。我引进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Prof. 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并采用体验式教学技术,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一边培训教师,一边编写教材,并和教师一同进行实验教学,和幼儿家长面对面讨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但我的梦想很快就幻灭,不论多好的幼儿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或者说没获得家长的支持,都只能是水中捞月。
我于是自己编写了一份“效能家长训练”的教材,借助于多位幼儿园园长的安排,在一些幼儿园给家长讲课,实际上是把焦点放在每次课后的“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的座谈会上。然而在半年实验后,来自家长的回馈,犹如一瓢瓢凉水,一次又一次地迎头淋下。
托马斯。戈登博士针对的是美国的家庭问题,认为让父母亲学会解决亲子间冲突的方法,改善了与孩子的关系,让家庭中不存在“不和”的现象,孩子就可以获得一条正常成长的康庄大道。但在中国,让家长接受训练,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就能够解决孩子的教养问题吗?我又陷入了沉思。
美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建构在平等的身份,相对独立的个体能够透过民主的互动机制相互沟通,其中有个砍不断的纽带——在共同宗教信仰下的价值系统。而中国的家庭完全不同。尽管时代改变,生活际遇可以影响不同家庭的思维模式,但是根植于思想底层的家长威权和以个人的主观意愿及价值观强加于子女的管教模式,并不会因为接受训练而改变。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