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专家指点:“个性化”写作,路在何方

  • 日期:2013-08-20 09:12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到底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个性化”写作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专家们对“个性”的解释: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由此看来,“个性化”写作展示给我们的,应该是每个学生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可是,学生们却为何总是不能将这种独一无二展现出来?因为缺少两样东西:一是真性情的抒写,二是对生活细节细微的体察。而这两者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生的。唯其有了真性情,才会懂得体察生活的细微处;而如若能描绘出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又怎会不是真情流露?

  2008年上海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是写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的。当时的专家点评一共列举了文章的五大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①真实可感的描绘;②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恰恰体现了真情和细节的重要性。

  试想,如果一篇文章中充斥的是假话、空话、套话或者无病呻吟之词,如果它不是作者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以及有了表达的冲动之后自然真实的流露,那么,它怎么可能是独具个性的?它的结果就只能是为了写好“战胜挫折”,而大写自己的父母或患了绝症,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写出“绿色生活”,就大谈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的哥本哈根会议(甚至个别考生闹出了“哈根达斯会议”的笑话)。

  综观古今中外,无论是《陈情表》、《背影》,还是泰戈尔、哈代,为我们呈现的,都是关照生活细节后写出的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也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也罢,只有拥有一颗情真意满之心,抓住了如此细腻动人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才会如此鲜亮独特,久传于世。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众多的传世精品之中,《项脊轩志》是用真情再现生活细节,从而展示出独特魅力的一篇力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饱含作者血泪的小志是如何散发出其独一无二的光芒的。

  作家刘亮程曾说,项脊轩是归有光“今生今世的证据”,此言真是再贴切不过。先前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亲自倾力修葺之后变成“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后束发读书于此,四次遭火竟不焚,与爱妻留下一段多么美好的生活,却不曾想结果竟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生活片段的真实而细致的再现,看似平实,其实最寄情思。曾经走过的人生岁月,生命中的悲悲喜喜,物是人非事事休,睹物思人何以堪?留下悠长的回味,令人唏嘘不已。

  再看一个片段: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这短短几十个字,语言、动作和神情兼备,有娘对孩子的关爱,有老妪对娘的感念,更有作者对娘的思怀。使人读来如临其境,无怪乎连林纾先生也认为是“情景逼真”。

  更为可叹的是,就连一只小鸟的形态,也在作者笔下充满人情和意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这个寂静的小轩前,人与鸟成为这院中浑然一体的生命灵动,读来有无限情韵。

  我曾经在带着学生投入地欣赏过这些片段以后,请他们用一句话概括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学生们写道:

  项脊轩中忆往事,含蓄低吟三代人。

  悲欢离合皆看尽,一阁一忆一生情。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