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09年高考复习:历史简释题的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

  • 日期:2013-07-10 08:44
  • 来源: 一百分
  • 浏览:
  • 字体:[ ]

  一、题型特点

  历史简释题开辟了考查求异思维的新天地,为历史教学园地注入了一泓清水。它能引导中学师生摆脱思维定势。同时,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性能力及创新能力。它具有如下特点:

  1.材料的选择--多样性、生动性、典型性

  在这里,笔者简以历年上海高考历史卷中的典型简释题为例加以说明。

  (1)多样性

  试题既是能力训练的素材,又是获得信息的载体,因此命题者非常注重材料类型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常见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包括对联、谚语、文物、钱币、邮票、地图、照片、插图、漫画、海报和儿童画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外交等各个方面,既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材料。既有来自过去的历史材料,也有来自实际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

  (2)生动性

  一是文字材料体现出形象化、文学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如2001年"群蜂会议"、2004年"刘少奇与一位资本家的对话"题等。二是重视各种统计图表的应用。如2003年第3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2004年第29题《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表题。图表与文字材料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简捷、新颖等特点,且更适合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征和体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重视历史地图、各类历史图片的应用。如2004年"上海徐家汇掠影",2005年的"儿童画"等。四是重视原始材料的选择应用。如2002年的"秦砖、汉瓦、东汉画像石"、2003年的"彩绘陶佣"等。原始材料既包括历史文件、档案、名人手迹等文字资料,也包括新闻图片、历史照片、考古文物等各类实物资料,更具历史学科特色,使简释题充溢着历史的味道。

  (3)典型性

  简释题虽然以基础性为显著特点,但在设计题目时,仍突出了对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的关注,重视材料内容的典型性和时代性。

  如1997年高考中的"香港问题"题、2002年"欧元"题等,都体现的是社会热点问题。

  2.问题的设置--探究性

  如2005年"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一题就顺应了近些年来史学界开始"眼光向下",关注社会民众史的研究趋势,情景性、开放性、探究性三者相互融合与渗透,令人感到面目一新。

  二、高考真题解析

  简释题,题目小,形式多样,考查功能多,所以掌握简释题答题技巧是获得高分的保证。综观历年上海卷中的历史简释题,从材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型、图画型、图表型三类,下面就分类以典型例题加以分析。

  1、文献型

  文献型简释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查内容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字等等。

  真题示例:(06年上海历史卷·3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1)为什么说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2分)

  解析:此小题是一道注释文献资料题,主要考查历史背景知识,另外还涉及到设身处地的历史意识,从而使难度有所提高。此题的关键处是把握时间(二战后)、空间(欧洲)、人物(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三要素,联系书本知识即可迎刃而解。

  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请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全写完,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可以多写几句,但前后答案不能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