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高考前20天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历史:宏观把握微观分析

  • 日期:2012-06-05 09:03
  • 来源: 一块学
  • 浏览:
  • 字体:[ ]

  常老师认为,考生此阶段复习应坚持“以纲(《考试大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更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有考生认为,考纲只是规定了考试范围,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认真研读、揣摩《考试大纲》,了解考点的增删情况,明确哪些是要考的,哪些是不考的,这样,在最后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就可以不做或少做无用功,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

  课本才是根本,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一定要切实抓好。考生可将考纲罗列出来的考点对照课本逐一进行复习。

  复习中,考生不要忽略教材小字(包括注释),正确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以大字为主,以小字为辅,小字不能不要。2005年全国卷(一)13题(滇王之印),全国卷(二)13题(邗沟)考查的都是小字部分的内容,2004年考查的小字内容就更多了。小字中,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与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一节,中英贸易的相关小字可当大字对待,其余小字阅读一下,有一定的印象就行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关于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及其影响的内容应该当作大字对待。

  小提醒:“有一些考点在教材上是小字”,对这一点考生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比如:中国古代史:北魏的均田制、元朝的灭亡、华侨与南洋的开发;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世界近代现代史:意大利统一、(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回归课本的过程中,考生还应做到“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考点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复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点,就应该将其宏观构架:萌芽时期(战国)―――正式建立时期(秦朝)―――巩固时期(两汉)―――完善时期(隋唐)―――强化时期(北宋)―――新发展时期(元朝)―――空前强化时期(明清)。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如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考生应该掌握其确立的原因条件、表现、作用和影响等。

  重点关注考纲新增考点

  2007考纲新增考点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对这两个考点,常老师给出了阐释与复习对策。

  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首先考生要明确时间界限为“1931-1936年”,其次要从背景、表现、影响这三个方面予以把握:背景(1931、1932、1933、1935),表现(中共、人民群众、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首先明确时间界限:1937年7月-1938年10月。其次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日的具体史实:四大会战。第三、了解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的结果及其原因。最后、正确评价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互相配合、相互依存)。

  小提醒:除新增考点外,时政与社会热点也应引起考生足够关注。常老师列举出一些: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唐代对外开放、改革开放)。

  4、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5、重点工程及能源问题、环保问题(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