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文综条件下的历史复习指导

  • 日期:2012-06-05 09:02
  • 来源: 一块学
  • 浏览:
  • 字体:[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既对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测试,又对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表现注重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不仅是高考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调整。在高考最后冲刺的阶段,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条件下,历史复习指导必定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面临这些新的问题,我们的历史复习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与大家共勉。

  一、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高中生个性张扬,接受信息的渠道多、速度快,对在传统的讲授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做法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历史的高考复习中我们更要把握这一点,因为高三的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很好的条件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考前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地理知识,他们有了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思路,甚至是有比老师更新、更全面的想法和答案。如果一味的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思维来思考和解答,这肯定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的课堂需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在专题复习阶段,要更多的让学生自己从具体史实中总结出规律和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让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考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体现,需要学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来显示。在文综条件下,在一套试卷中,学生需要运用三个学科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有关问题,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是在一个学科内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也仅仅是引导而已,因为历史教师对于政治地理知识的涉猎有一定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分别掌握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自己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对所学三科知识的整合提高的过程,是在150分钟的时间内从自己的“内存”中“调拨”所学三科知识的过程。而且自从高考确立以能力立意以来,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加强了,这需要学生对三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很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去。现在的高考文综试题中的综合题目,其跨学科内容转换自然,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任何教师都没有能力把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一一列举出来,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思维加工后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在文综条件下的历史复习较之于单纯的历史教学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现行的高考与课程改革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课程改革如果没有高考的配合,将难以继续展开,所以高考从几年前就开始施展其“指挥棒”的特殊作用,把新课程的许多理念都设计到了试题中。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新课程标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和复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

  二、科学编制小专题及训练题

  在第一轮复习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专题复习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按高考的内容编制小专题(即一节课一个内容的专题)。这些专题尽管内容不多,但一般都有比较大的跨度,是锻炼学生归纳知识、提炼观点和规律性认识的有效载体。在文综考试模式下,这种小专题的归纳及练习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功利性。

  编制小专题,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跨度要适当,容量一般是一节课一个专题。一节课一个专题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教师备课,有利于对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展开分析。如中国古代经济史就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纺织发展史、经济重心南移、钱币史、对外贸易史等。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