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课业学习的“四步曲”(3)

  • 日期:2011-07-11 07:3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例如读完一本书后要进行全面的分类整理。找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象接电路那样,接通纵横网络联系。最后各学科之间要在弄通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基础上,找出相关联系,然后按学科体系不断调整、充实、提高、完善知识网络,织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网络结构。有了这种网络结构,就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理解,减少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增强了捕捉信息和知识的灵敏度。既利于记忆存储,又利于运用。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呢?学会使用最好办法就是建立模式,并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现在仅就阅读来说,那也应该精读有精读的模式,略读有略读的模式。例如说精读应该看得细、记得牢、多思考、记心得、摘材料等等。然而这仍然是一般而空泛的。你要真正领略精读的味道与好处,掌握精读的有效方法,那就要选一本比较重要的典籍来做精读的模式,这模式在一次精读中还未必能建立起来。必须要读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取得那种自己心里有数的宝贵经验。于是再用这种经验去精读别的书,这就是模式的模拟,而在模拟中,精读的经验又会有所发展,甚至出现新模式。模式化意义不限于阅读和思考,它还应该包括使用与反馈,而成为一个有综合训练性质的模式,这才能充分显示模式化的意义和作用。以装配电视机为例,有关的书看过了,道理明白了,就要动手装配,还要根据收看效果来衡量看书与思考究竟是否取得了真正的效果。
     任何一个带有综合训练性质的课业学习模式必然包含看、想、写、发、听五个环节。看就是看书,收集各种资料(包括来自社会生活而非书上记载的材料)。看的同时就要想,对各种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自己的看法。想了以后就要写,写不仅仅是个文字表达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推动看与想,也能使原来的想法更为准确、周密与深刻,所以是整个模式中的最主要的环节。写好以后就要发,发表以后还要听,就是收集反应,以检验成果的真伪与优劣。五个环节全部完成了,反馈信息比较良好,就算是建立了从学习到使用的一个成功的模式。下一次创造就可以充分利用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例如在第一次创造中深刻感到自己读书太少、思考不深,或不会写作,那么第二次创造之前就要更多地读书、更深地思考,并苦练写作。有人把边学习边创造说成不踏实的表现,那是完全的误解。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创造却不是读书的必然结果,它乃是知能的综合表现,只有在创造的实践中才能学会创造,而读书只不过是创造实践中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必要的条件。边学习边创造的真正含义不是叫人“做小买卖”,有一点就“卖”一点。而是为了使人深深感受创造的催逼。从而更加勤学深思。知识能用才是力量,而知识使用的最佳方法,就是要通过模式取得较为完整的经验。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