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业学习的“四步曲”(2)
- 日期:2011-07-11 07:35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序化”的过程也是知识进行“集装箱”过程。当然,一次和几次有效的知识存储,不可能彻底解决知识储存的条理化问题,而只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了一步。事实上,人的知识存储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一旦新知识嵌入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序例,不但存储牢固可排,而且存储量也可以由于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断扩大。不仅如此,这种新旧知识的联结与融合,还可以组成一种功更强、条理层次更高的新知识结构。“序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相应学科知识的效应作用,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大脑职能的作用和提高大脑空间的利用率。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由于脑功能区分不同,它会有条不紊地将输入的信号分别进入各自掌管的功能区,进行编码和存储。按照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再进行比较、分析、分类、综合和小结,各种知识都可以有规律地进入存储系统之中。知识的序化来源于并且必然要求于读书学习的“有序性”。假如从主观到客观都杂乱无章,那就干不成事,至少也不免浪费时间。
举一个简单的环节来说,有人看书做了数以千计的卡片,却构不成一定的系列,到用的时候为了找出一张卡片,就要翻得满头大汗,而其间大部分是无效劳动。当然,整个有序性的问题并不象做卡片那么简单。与知识的序化相联系的,至少有彼此关联的三个结构,即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工作程序结构。能力结构的问题在一定程序上有先天性,即各人的基本能力(感受、记忆、想象、思维等)不是整齐划一、平衡发展的。有实践、认识的过程中,自觉追求优势能力的发现与有效的能力结构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至少不能对自己的长处短处毫无认识,或使各种能力各自为政、毫无配合(例如看书学习中“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就是记忆与思维互不配合的表现),那样就谈不上发挥优势和取长补短了。能力结构的有序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动性也是比较大的。但大多数人在工作、学习和创造中,却清楚地表现了他们的能力特点,这种特点往往是自发养成的。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做可能有不同的程序。对于熟练的工作者或研究者来说,还可能各较为固定的工作程序,只有基本上按照这种程序去做,他才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这种程序的形成乃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而习惯之所以会是这样,则受到他那种独特的能力结构、认识结构的制约。
课业学习,即把看书学习当做一种有程序的工作。这种程序虽然多种多样,却必须有顺理成章、前呼后应、互相促进的共同特点。例如拿读书的先后来说,就应该有合理的步骤。有人一进大学就决定钻研古文字学,努力找这方面的书来看,而对低年级所开设的古代汉语、工具书使用法、目录学等课程却不予注意,等到高年级开设古文字学课时,他却又发现上述诸课对研究古文字是极为重要的,于是又返回头来补充学习。这种学习程序显然是非优化的,是浪费时效的。再拿读书的方法来说,显然应该为精、粗、略、知之分(“知”是指一些书并没看过,却知道它们的存在,并能从中找到有用的东西)。若是有精无粗,就不能扩大信息来源;反之若是有粗无精,就不会记住较为牢固、运用较为熟练的基本知识。至于何者该精读,何者该略读,这既要根据学习、创造的目的来确定,也要在学习、创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在未能准确掌握之前,能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精读少量最基本的书,二是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接收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上述三种结构是看书学习中的三种程序,这三种程序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知识的增多,通过运用可以提高能力;而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吸取并驾驭更多的知识。正因为如此,所以系统方法认为一个有序整体的功能总是大大高于各个局部的功能的总和。因为在一个优化序列的结构中,任何一个局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也有效地补充、丰富、促进或提高了其它的局部功能,充分显出结构的作用和力量。
系统论的这种思想,在人类智能的全面发展中,在看书学习中,在工作与创造中,可以说比在实际的系统工程中还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第四步:“网络化”与“模式化”。随着人们对多种学科知识的占有,新知识就会同已经存储的知识发生联结,或者新旧融合,编织成新的知识网络结构。随着新学科的兴起,边缘学科的开拓,不仅要求人们的知识面要专深,而且各门知识的本身要有自己内在的逻辑联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延续或扩大。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层次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习时就需要掌握思路的两条基本线索:一是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是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把各部分知识进行“串联”,并联结在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这样每接通一组“线路”,就等于加密和扩大了你的知识网络。编织知识网络方法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编织知识网络还是要从基本开始。首先抓提纲要领,查看图象和各章节的小标题,对该书各部分内容及其逻辑层次,内在联系有个概略了解。其次要抓住每个章节的重点,解开疑点,弄通难点,探索新点。注意利用新旧、前后的内在联系,以旧带新整理同化原有的认识结构。还有,要概括要点,领悟要义,找出贯穿全章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