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猷从高中二年级开始, 除坚持自身学习外, 还从事教学、研究、翻译工作, 60 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教学方面, 曾担任过暑期班的补习老师、家庭教师、讲师、教授、客座教授, 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著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都是他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对于研究和翻译工作, 吴大猷从1927 年上大学时即自己动手将一本讲原子问题的英文通俗书译成中文, 又将德国物理大师普朗克有关热辐射的一书由德文译为英文.1934 年至1937 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 三年中发表有关原子物理方面的论文十四五篇, 即使在1938 年日寇飞机不断轰炸昆明, 人心惶惶, 物价飞涨, 爱人沅冠世患病卧床不起时, 吴大猷仍以超人的毅力, 坚持抽空撰写《多原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并得以出版, 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有人作过统计, 从 1933 年至1965 年, 他共发表研究论文101 项, 而1966 年至1967 年则只有11 项, 这可能是1966 年之后, 他历任台湾科学委员会主任, 中研院院长工作繁忙的关系.
当有人问及吴大猷是怎样读书时, 他说, 我读书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读学术性的书, 务须了解.所谓了解就是说读书不是生吞一些知识, 而是将所了解的纳入自己的思想系统里.如以物理学某部门的一个`理论'而言, 了解的意义包括自己可以追溯之所以作为这个`理论'的背景和原因, 可以由这个`理论'导出所期望的结果, 这样才算了解了, 才可以说已将这个理论`消化'了.因此, 读学术方面的书不应该说`读'而是`思索', `求了解', `试图引伸'.甚至有时`将书掩起, 试图重新建立书中的论证'.他曾幽默地说, 比如我们吃食物, 须将食物消化了, 才能成为我们的血、肉、骨、细胞.如吃一块鸡、一块牛肉、一些蔬菜, 若不能消化, 照原样排泄出来, 对人是无营养作用的.二是如果单纯为获得些知识和休息、娱乐的阅读, 这是我的`休息'方法, 同时亦是一种`享受'.这类书我看的范围, 包括新闻 (国际大事、政治、科技、体育活动) 报道和分析, 历史和传记性文章, 侦探小说等, 但我不看言情类小说及长篇连载小说, 因为每天只登几百字, 实在没意思.总之, 除学术性著作外, `我的阅读就是我的休息, 自然不读使我不能休息的东西了'.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