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影响学习方法的因素

  • 日期:2010-01-18 14:26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与操作。然而这些行为与操作的发生不是随意的,它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由一些因素所决定。首先,学习方法取决于人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一般地说学习是一个刺激—内部心理过程—反应的过程,内部心理过程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发生一系列的学习事项,相对应的教学中有一系列教学事项发生。这些教学事项是引起注意和兴趣、提供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激励回忆和指导、进行作业、提供反馈信息、深化和补救教学、增强保持和迁移。学习过程所采取的行为与操作,应有利于学习事项的发生,积极配合教学事项。例如,教学事项是激励回忆和指导,相应的学习事项为检索。这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引导与新学习内容的联系。相应的学生应在预习中发现新知识的认知前提,在听课中通过回忆、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策略指导下要通过教师的行为与操作实现一系列的教学事项。而一系列的教学事项应当与学习事项相对应,这必然要求教师的行为与操作与学生的行为与操作相互配合协调。例如,当老师启发同学们对某些现象归纳讨论时,学生就应当积极思考并参加讨论。这种师生的相互配合和协调的行为和操作是成功的教学必须具备的。因此,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与之配合。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也不相同,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学习外语的方法就不会一样。学习方法会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而不同。由于每个人的认识基础、认知策略、身心状况、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为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所发生的行为和操作是不相同的,而就某一类行为动作来说,每个人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存在一种对每个学生来说普遍适合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为迁移而教”的核心之一。在奥苏伯和鲁宾逊的有意义学习六级水平中,解决问题为第五级,仅低于“创造性”‘而加深的学习分类则把解决问题放在八类学习之最高层次。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掌握知识才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设计教材和教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有些老师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和策略化,才会有效地迁移,成功地用以解决问题。
     一、条件化学生从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形成僵化的知识。僵化的知识只能在一个有限的背景中才能提取出来,例如仅在与当初知识获得时的条件相似的背景中才能加以应用,尽管本来它们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各种各样的场合。传统的教学内容易导致僵化的知识。高中学生都学过电学,可在安装电气设备时,却不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这不能不说这是一大缺憾。知识的僵化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知识的“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起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作用,当面临这些条件时,就能有效地提取这些知识。许多学者认为,当人面临问题时,能在大脑中检索、提取和应用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是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的可检索性,有必要在呈现知识时,使学生同时考虑这些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曾有两所中学在讲化学课。一所在化学实验讲解,并让同学个个实验。而另一所在教室讲解只有老师一个实验。十年后,前所学校的学生,对实验都记忆犹新,而另一所早已遗忘干净。这证明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自然状况下所遇到的实际情境,就很难保持这种知识的活跃性。二、结构化如果说一个人头脑中有5—20万个知识组块,并且每个知识组块都有一个“触发条件”,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同样很难在头脑中找出与眼前问题相同的条件,从而难以提取出解决眼前问题所需的知识。
     因此,大量“产生式”必须结合成一个系统,有必要对这数以万计的知识组块再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等,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网络,即做到结构化、并且每一层次都必须在大脑中“标明”其触发条件。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排列时,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的检索效率。越居高层次的知识点,其抽象水平越高,适用范围越广,如果作为一个组块,其容量就越大。运用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进行思维,有助于问题解决时在短时记忆容量范围内进行思维操作,有助于使心理视野看得更远。同时,运用大容量的知识单元进行思考时,当从一个单元跳到另一个单元,思维的跨度就大,跳跃性就强,因此,创造性就高。当知识以层次网络方式表征时,一定要加强上层的知识节点(抽象知识)与下层知识节点(相对更具体的知识)之间的联结,要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如对眼前具体问题的归类判断)和从抽象到具体(如理解抽象知识的实例和具体应用方法,能用具体事例支持抽象知识)的动力传递。三、熟练化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考虑若干个知识才能得以实现。如果这些知识的加工和运用所需的容量超出了心理视野的范围,那么就很难成功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眼前这个问题,因为它使短时记忆因负荷过重而超载。如果一个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练习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那么,这个知识就可以在头脑中表征为一个知识组块。此时,这个知识在运用时就只需占据较少的工作记忆容量,从而使更多的容量空余出来用以考虑问题的其他各个方面。因此,熟练化的知识就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与其他知识发生联系,结合起来促成眼前问题的解决。熟练的知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的顺利进行。儿童的思维发展似乎经历了这样一条路线;在熟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思维加工模式;一旦新的思维加工达到一定熟悉程度,就可以用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随着新知识熟练程度的积累,对其加工所需的工作记忆容量明显下降,因此有助于新思维模式的引入,如此呈现螺旋式循环发展的轨迹。
     四、策略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是指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以便填补问题的固有空隙。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答成功的概率。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并善于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监控”自己的策略,从而及时换用更有效的思维策略,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策略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与知识的结合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思维策略相对更具体,更与特定范畴的学科知识相联系,而有的思维策略更带智力性质,更具一般性,而较少与学科知识相联系。正是后一种思维策略目前受到了更多的质疑。有人设计十一种新训练方法教程。学生接受这种教程的训练后,会有助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却很难提高各门学科的解决问题的成绩。这一教程的设计者,认为各门学科都是只要设法使这个教程所训练的思维方法与学科之间架起“桥梁”,就能提高学科的解决问题能力。然而,许多教师感到难以提供这种桥梁。许多不与专门知识相联系的一般思维策略的运用和训练效果都受到了类似的批评。总之,当代研究表明,企图通过某种脱离学科知识的一般智力训练去增强“心理力量”的做法可能效果不佳;将一般认识能力训练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才会更加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当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另一种更具特殊性的策略性知识,即更多地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思维策略知识,例如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策略。就解答数学应用题而言,也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解答“行程应用题”的策略就比解答一般数学应用题的策略更具体,更与某个特殊领域的知识相联系。知识的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和策略化,这四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整体。例如,策略性知识也必须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才能有效的运用于解决问题。总之,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即学会如何学习的研究,而不是仅仅研究学习的结果(作业的正误和考试的分数);注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建构起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