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深 文 / 江子 如果中国古代诗文没有草木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参差行菜,左右流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摽有梅,其实七兮”,《诗经》里的爱情就没有现在那么甘美。如果没有“杨柳依依”,“采薇采薇”,《诗经》里的离家与思乡就不会那么让人揪心。是记载的大量草木让《诗经》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散发出永恒的诗之清香。 屈原的《楚辞》中更是草木葳蕤。“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花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乏。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九章》)。这部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有理由相信诗人是在异香扑鼻的山林中写的。 可以说,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如果没有草木的加入,那浪漫主义不过是街头的杂耍,舞台上矫情的表演。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就会失去坚实的依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篇影响深远的中国乌托邦寓言,如果少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对草木描绘的句子,没有桃花林的引导和桑竹的修饰,那所谓的桃花源不过就是古代自我封闭不值得向往的贫民窟。——是草木的装点让桃花源成为中国文化中人人向往的诗性彼岸。 唐诗宋词中,如果花不开,草不长,林不茂,如果没有“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有“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那唐诗宋词就不会如此元气充沛。没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这样含蓄表达爱情的诗句,我们会以为杜甫从来只有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没有“和羞走,却把青梅嗅”,我们对李清照的少女模样就无从把握。 是草木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文的底色,让中国诗文获得了自然的滋养,诗歌中的情感,因此虽过千年依然鲜活如初。
推荐内容
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