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是我国最早创建的桥梁
- 日期:2009-10-24 08:24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灞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区灞桥镇,距西安市区约10公里。灞桥架于灞河之上,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而雄伟的一座名桥。灞桥历来是西安东部的门户和天然屏障。周代的镐京要与关东联系必经此地。当时“以木置桥”,并用了康王时的“乔梓”的典故,名曰桥梓。桥址在今桥梓口村。灞河原名滋水。相传在春秋时,秦穆公打败了西戎,他想标榜自己的武功,在取得西安这块地方后,将滋水改作霸水,以彰霸功,并将桥更名霸桥。《史记》有秦始皇帝送王翦东出霸桥伐楚的记载。汉代关于霸桥的记载更多。著名的有秦末刘邦与项羽争雄,刘邦率先由武关攻入关中,并首先攻占秦都咸阳,而后屯兵灞上。刘邦在霸桥轵道受秦王子婴降。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表示投降的诚意。刘邦将他脖子上的绳子取下,扶他上车,从此便结束了称霸一时的秦王朝的统治。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边疆,大将军周亚夫驻军灞上。有一次文帝骑马亲来劳军,守营军士不准入营。随行侍卫解释说:“天子亲幸军营”。守军对曰:“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驰驱。”文帝不但未斥责,反而感赞其周带兵有方,并加以提拔,委以重任。汉武帝时,大将李广在蓝田山打猎,夜过霸桥,被桥尉阻挡呵责,后来李广统兵北征,出发前向汉武帝请要了这个桥尉斩首马前,在历史上留下了心胸狭窄的形象。王莽新朝,为取吉利,改霸桥为长存灞。隋初,隋文帝杨坚将霸水改为灞水,霸桥改为灞桥。当时灞桥为石柱木桥,分南北二桥,今日灞桥为隋南灞桥。
唐末,黄巢金冠红轿,在灞桥接受唐将的投降。宋代桥被毁。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山东堂邑商人刘斌来长安经商,回山东时乘坐马车涉水过灞河,商旅同人和财物尽皆没水而亡,只有他一人脱险。刘斌遂决心在此修建一座石桥。后历时二十五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15孔的石拱桥。灞桥屡毁屡修,然而一次比一次修建的好。清同治十三年重建的灞桥为72孔的石板桥。桥两侧砌石为栏,雕有瓜果鸟兽,蔚为典雅。桥两头,还各建三开门牌楼一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为清代中国少有的名桥。其桥墩一直沿用到现在,坚固如前。灞桥两岸路旁,遍植垂柳。阳春三月,柳絮初绽,飘荡如雪;一湾河水清碧见底,风景十分秀丽。“灞柳风雪”号为关中八景之一。古代长安人送友东去,多至此折柳赠别。这里留下了许多名人墨客的深情诗篇。唐诗人杨巨源在《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诗中曰:“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大诗人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一诗中称:“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今日灞桥,北为陇海铁路复线双行铁桥,南有西(安)潼(关)公路复线桥和高速公路桥。五桥并列,成为陇海线上沟通东西的要冲。